汉语大全>审计论文>对效益审计的一些体会(一)

对效益审计的一些体会(一)

详细内容

一、效益审计的必然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6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一条中首次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内容。这个内容的增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反映了传统的单纯审查、监督型审计向更高的效益审计分析转变的方向,表明了审计在关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

开展效益审计,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也是审计系统正在努力实践的课题。围绕效益审计,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审计工作者从实践、理论的角度作了探讨和阐述。从已有的论述和文章来看,给我们开展效益审计打开了思路。因此,我试图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想,围绕效益审计话题,谈些个人看法,供同仁斧正并在效益审计实践中参考。

注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是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首先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拥有美丽、富饶、辽阔国土、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仅仅是我国国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具有13亿人口,经济欠发达、经济总量还不是很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量、人均经济量(GDP)不多,与世界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没达到吃不完、穿不完、钱花不完而富得流油的境地,仍然属于穷国范围。二是我国发展经济的资源有限:经济的发展,要靠资源来支撑;人类的发展欲望是无限的,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无限的欲望与资源的有限性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有限资源的挑战。这就决定了人们在发展中,不得不注意资源使用的效益,减少资源浪费,追求投入产出比最大化。三是财政资金是公共资源,是纳税人缴纳的税钱。国家不直接创造财富,从国家掌握使用的财政资金的角度看,国家只是税纳人的掌柜,其职责是替纳税人管好、用好这个钱。关键是把钱用好,不能无意义地花钱,让纳税人的钱打水漂。财政资金的使用必然要讲求效益。

开展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的职责。审计作为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者,理所当然把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状况作为关注的重点,这是审计机关不同于财政部门的职责。如果把审计局限于账册、报表、实物的审查核对,勾稽平衡,不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审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审计应当由传统真实、合法的审查、监督向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分析转变,积极揭露在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各种浪费、损失行为,促使财政资金都用得其所,发挥更大的作用。

开展效益审计是决策者实现目标管理的客观要求。决策者们是否知道公共生产、生活资源用得其所,很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能做出正确决策的帮助,这个帮助中的重要方面就是效益审计所提供的有益信息。中央号召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就是生产、生活中各种有限资源的节约。实现了资源的节约,有限的资源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能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就能更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提供客观、专业的审计信息,对政府在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监督,促进制度、政策的改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促进各方利益的积极协调与平衡。

二、效益及效益审计的初步理解

开展效益审计,需要对经常遇到的效益、经济效益、效益审计几个概念的正确理解。

(一)对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理解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效益就是“效果和利益”。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经济效果和经济利益。或简称为经济效益。这个解释是就字面解释,只有字词诠注作用。

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经济效益一般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消耗一定数量的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所实际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量的大小。它包括劳动成果对劳动消耗与占用的比较,又包括劳动成果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产品适销对路的程度。(1986年出版的《党政干部大词典》184页)。这个解释就是:生产成果与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是我们效益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般专业人士的解释:效益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效益就越高。效益应该解释为资源的节约,这种节约可以表现在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同样的投入,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或以同样的产出满足更多的需求。更深一步看,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中,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以及政府行为(包括公共资源的取得、分配和使用)都发挥着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依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本身也有效率和效益问题。效益审计的效益应该是经济学概念的效益,即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如果一项制度(工作或活动)安排,在使一些人利益增加的同时,使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减少,但增加的利益量大于减少的利益量,那么这项制度或工作(活动)就是有效益的。

上述的阐释,除了明确表明效益就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他帮助我们认识到,理解效益要深层面、关联性、辩证地理解,理解不要局限于字面。

(二)对效益审计的理解

效益审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概念。世界审计组织审计准则将效益审计定义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这个定义明确了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对效益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我们要吃透它的意思,对我们做好效益审计很有帮助。

经济性——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是我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所从事的任何一项活动,在保证其使用价值、性能、效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少花钱”,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生产成本。它反映的是资源节约的程度。以上表述也可以表达为:

经济性=生产成果÷劳动消耗——这个式子反映的是单位资源(资源表现货币)所产出的成果;

经济性 =劳动消耗÷生产成果——这个式子反映的是生产单位成果所消耗的资源(资源表现货币)。

这两个指标表达式的除数、被除数前后颠倒,表明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强调是单位成果花钱(资源、费用)的多少,它追求的是产出一定时,要尽可能减少成本(在生产过程中,要解决投入递增效益衰减的问题,解决的手段是技术创新,资源节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后者强调单位资源(货币)生产成果的多少,它追求的是投入(资源)一定时,尽可能多产出(解决投入一定,产出要大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上述理解和有关计算式是表明:经济性反映的就是成果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经济性审计就是成本与成果(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分析。

效率性—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把效率理解为速度指标,即单位时间产出量,效率性反映在单位时间里产出成果的速度程度。如定额规定,机械工人每小时生产8件产品,实际生产了80件,所以说,这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性是很高的,他完成的工作量是其定额的10倍。

在经济活动中,我们是把效率性理解为资源投入和产出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在使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时,当一定量的投入取得产出最大化,或者取得一定量的产出时实现投入最小化都可以称其为效率性。如果把投入看作是成本,产出看作效益,那么效率性可以看作是:成本既定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或者效益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上述两种理解虽有所差异,但他有一个共同点,即效率性就是成本效益性。一句话:效率性审计仍然是成本与成果(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分析。

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或者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主要关注的是一个项目投资后是否实现了目标(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决策、一项项制度、一种行为发生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句话可表达为:效果=实际成果÷预期成果×100%(这个成果的形态既可是实物的,也可以是货币的。从服务角度看,成果的形态既是被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支持度、社会的和谐度)。这里实际取得的成果,正是我们所讲的效益,因此,效果性要关注的就是效益实现的情况。本质上是:成本(资源消耗)一定条件下的效益有无或大小的情况,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这仍然是成果与成本(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分析。

三、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

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的关系是兼容关系,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升华。效益审计是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公认的评价标准为参照,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性评价和考核,并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的行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一)同一关系

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同一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经活动同一性: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效益审计,他们的工作载体都是同一个经济活动(内容),不可能是不同的经济活动;

财务数据同一性: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效益审计,都是使用同一财务数据,只是考核评价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考核评价时采用数据是应需所取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