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审计论文>小规模企业审计风险与审计重点(一)

小规模企业审计风险与审计重点(一)

详细内容

一、小规模企业的审计风险

  小规模企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通常很高,因其业务比较简单,参加审计人员少,审计外勤的时间较短,实施的审计程序一般都可适当简化,但注册会计师应审慎考虑到审计风险,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具体执业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合理评价小规模企业的品格,了解其委托审计目的。

  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对小规模企业的历史情况加以了解,特别是要了解委托人对客户、政府部门、员工是否有欺诈、违法行为,是否经营失败或财务陷入困境,以合理评价其品格。有些小规模企业出于以下动机,不惜采取粉饰报表的违规做法:一是为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故意作成盈利或亏损;二是为筹资需要,蒙骗贷款者;三是为应付上级管理部门或股东,虚报业绩。这些做法一经发现,注册会计师应要求企业对此予以书面说明,并将会计报表恢复原状,避免日后可能发生的法律诉讼。当由于小规模企业中品行不端,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会计记录不真实等问题,可能导致审计工作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拒绝接受委托或解除业务约定。

  (二)将重要性原则贯彻到审计全过程中。

  在实施实质性测试之前,应根据小规模企业的资产或业务规模,确定其重要性水平;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会计报表各项目可接受的最大错误金额,并在工作底稿中作详尽记录;在编制审计报告阶段,对比既定重要性水平与实质性测试的差异情况,结合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以决定出具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报告中应予以披露的事项。

  (三)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注意采用审计抽样。

  往往由于缺乏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小规模企业自控能力薄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注册会计师应简化符合性测试,而在实质性测试中扩大测试量。适当扩大样品容量,尽可能避免抽样的随意性,以达到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收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并把审计风险降到可以接受水平。

  二、小规模企业审计重点

  (一)实质性测试的原则

  公告第十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当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一是对会计报表项目,特别是对损益表项目进行分析性复核;二是对账户余额,特别是对重要账户的余额进行测试;三是对重要交易或事项进行测试。

  对小规模企业报表项目进行分析性复核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以保障审计质量:一是计划阶段的分析性复核,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确认财务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意外波动,以便确定报表项目的审计范围;二是审计报告阶段,可以最终确定被审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测试其勾稽关系,以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对于损益项目,报表使用者更为关心,需分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分析性复核,分析报表中潜在的错报,确定是否扩大或减少其他审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