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的逻辑前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署。总体布局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现实依据,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对社会变革特征和趋势的准确把握、对改革发展中不协调问题的理性思考为认识的逻辑前提。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逻辑前提;党的十七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工作安排上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在理论上指的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宏观结构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总体布局与全面改革的整体思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第一次提出四位―体的总体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体。”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确定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纲领的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现代化战略目标,并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署。
人们的认识都以客观实践为基础。作为主观形式的认识,就某一特定的反映对象而言,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多层次的认识形式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作为一种认识的理论形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现实依据,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对社会变革特征和趋势的准确把握、对改革发展中不协调问题的理性思考为认识的逻辑前提。
一 总体布局的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深化的逻辑必然
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我们曾有过曲折。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基本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后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实际上偏离了这种认识,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现代化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甚至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解放了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这样的论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十多年来,这一论断被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及修改的党章所肯定和坚持,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七大坚持了“两个没有改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然而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党的十三大前后以来,就一直有人认为这一论断已经过时,但又提不出更恰当的新表述。其实,这一堪称经典的论断一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常新的含义,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在这一论断中,社会主要矛盾的―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不仅是“需要”的数量增加,而且应包括“需要”的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关于这种需要,党的八大的表述中用的是“经济文化需要”,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论断中用的是“物质文化需要”。“物质文化”,不能理解为狭义的“经济和文化”两方面。既然人民的需要是日益增长的,那么我们的认识也应随之不断地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物质文化”已成为一个反映人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而又有着具体时代内涵的特定概念。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落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只有摆脱了不发达状况,我们才可以进入高一级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少人把“生产”理解为“生产力”,这是明显的误读。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从概念的外延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并不因此就忽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
改革实践在推进,经济社会在发展,人民的需要在增长。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现代化奋斗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而确定的党的中心任务,所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两个基本点”则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必由之路和政治保证,所涉及的一方面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是基本价值原则的坚持和基本制度的完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反映了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重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愈益明确。2002年党的十六大基于对人民生活总体小康水平的现状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Z--。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奋斗目标,也正是对社会主要矛盾深化认识的逻辑必然:一方面,人民有着日益增长的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比较落后,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人的全面发展还任重道远。那么如何解决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总的来说要靠发展,要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靠全面建设和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
二 总体布局的发展是对改革实践中社会变革的特征和趋势准确把握的必然结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可供参照的发展模式。在这项伟大事业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认清改革发展中的社会变革问题,因为这是确定和调整工作布局、战略任务的认识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是一场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邓小平于1985年9月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是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总体认识,也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的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论断的发展。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革。2000年5月,江泽民在分析“三个代表”要求提出的历史背景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这必然会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这里,已经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全面考虑“多样化”趋势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