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古代韩国旱田耕作法和农耕制度的考察(一)

古代韩国旱田耕作法和农耕制度的考察(一)

详细内容

摘要: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我们几乎不可能确切了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但是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本文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刻有农耕图象的农耕文青铜器,进而考察了南江流域大坪里和汉江流域?沙里的青铜时代农田遗址,认为三国时代的农业发展相当迅速,从而进一步考证了古代韩国的传统旱田耕作法和农耕制度。

关键词:作亩法旱田大豆间作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随着高句丽南下政策的展开出现了密切的交流和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古代朝鲜国家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在4~6世纪,由于三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导致了人民力量的不断壮大,农业也由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各国通过王权强化,来谋求新的支配体制,因此,这个时期又是各国引进先进的文化,图谋富国强兵的活跃时期。

但是,由于农业经济史料不足,至今还不能确认是否农业经济引起当时各国内部的变化。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把握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是十分困难的。但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来,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或《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

本文为了弄清三国时代的农业实态,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大约3~4世纪、上面刻有当时农耕图象的大田市盾牌农耕文青铜器,又进一步考察了在晋州南江流域大坪里出土的青铜时代的农田遗址,并比较了其与农耕文青铜器上描绘的作亩方式的差异。从中发现其上层和三国时代的农田遗址相互关联,并可据此推知古代韩国的作亩法和农作法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另外,通过对4~6世纪汉江流域?沙里的上、下层农田遗址的研究,发现三国时代的农业发展很迅速,从中进一步地考证了古代韩国的旱田农业实态。

一、农耕文青铜器的农作法

初期农耕中的起耕是靠什么方式实现的呢?现在对此存在着很多解释。朝鲜半岛中部大田发现的农耕文青铜器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公元前3~4世纪农耕方式的形象资料。

农耕文青铜器表现的高田作亩方式,是一个人以后退的方式用双齿耒挖出播种沟[1]。这和同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垄的耕作方式一样。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农耕文青铜器上表现出了两个人一组的劳动组合,其中一个人用木耒直接在田地里作畎、作亩、起耕。在图1中,描绘了木耒末端的一部分田畎,真实的体现了作垄的过程[2]。作亩过程是耕者后退着完成的,这和中国上古的耕作方式完全一样。

但这时期的作亩和《周礼》中所讲的耦耕中两个人用5寸耜并耕并不一样。古代韩国是一个人单独劳动作畎和垄。这说明耒耜劳动不一定是两个人并耕的。

从农耕文青铜器的耕作图象和耒的构造来看,耒是直接入土来做成畎和垄,水沟比以前更深,从后退作亩形态、水沟和田埂的相交的长度以及当时使用的石制农具看,推断田地的规模比以前扩大了。这和后述的江边沙质土冲积而成的下田的作亩方式完全不同。这里讲的耕作地点是丘陵的上田。所以,根据“上田弃亩”的原则[3],这里做成的沟不是排水沟,而是播种沟。

现在我们举一个“(造字)”字形?的例子[4],?的出现与农耕文青铜器时代相近。据《管子・轻重乙》记载,种地“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5],这也是现在所了解到的当时华北地区所使用的重要农具。但是朝鲜半岛使用的?是能除草、起耕、开垦和碎土的多用途农具,其主要特征是功能众多。

耒是用于起耕的。而这里的?是于起耕后的作业。在牛耕还没有普及的华北地区,这种作业是用木榔头进行的[6],在农耕文青铜器上,则是用?在播种后覆土,同时进行碎土和摩平。即,耦耕的时候,一个人在前面起耕做出播种沟,另一个人在起耕后播种,然后覆土,也就是所谓“麻”。“麻”是春旱多风的华北地区保墒农法中施行于表土层整地作业的一个环节。耕麻体系有很多种,在朝鲜半岛的上田采取的是一人耕一人麻的方式,在农耕文青铜器上麻这种作业是在耕者后面拿?的人进行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土壤耕作和播种是紧密相关的。

只看农耕文青铜器的图,还不能了解这种麻作业的土壤耕作原则的;但可从同时期中国文献中获得启发。《国语・齐语》中有“疾麻”[7]的记载,这是指播种后迅速用麻碎土、覆土于播种的种子上。《庄子・则阳》篇“深其耕而熟麻之”则提到了“熟麻”。熟麻是指把土块打碎,细致均匀地覆土,也包含了摩平的意思。从中可以了解一人耕一人麻的耕作方式所重视的是什么[8]。

农耕文青铜器耕作图后面表现的是在春秋时举行的祭祀活动[9],左侧图表现的是收获时往储藏容器里面装谷物的情形。可见农耕图象表现的是播种主谷的春耕。图中后面的人是往播种沟里播种。从当时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看,在播种前除去前茬作物的陈根或除草是不可能的[10]。即用木制的耒耜不能在播种前直接起耕,然后播种、覆土。也就是说,在铁制起耕农具普及之前,春播前除陈根或除草是很困难的。据《管子・山国轨》。在收获后要进行一次除田,即除草整地[11]。在收获后进行除田是比较容易的,它不但可以把田间的青枯草翻到下面,使土壤变得肥沃,还起到了改善“旱田”土壤组织的作用[12]。经过了冬季的除田,翌年解冻之后可以比较顺利地起耕和播种。从中得知,农耕文青铜器上的劳动场面描述的是上田春耕的情景。

农耕文青铜器上所体现的这种耕种方式与古代中国耦耕中的一人耕一人麻的方式完全一致的。农耕文青铜器的发现,使人们对上田作亩方式、劳动形态、耒耜耕作方式的长期争论获得解决,是研究古代农耕的十分重要的资料。

《左传》记载了公元前593年“初税亩”[13]。可知“亩”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但是这里的亩是上田的亩还是下田的亩,以及用什么方式作亩,还不是很清楚。农耕文青铜器证明,在大约3~4世纪,朝鲜半岛已经开始用木耒在田地上挖播种沟进行作亩。

诚然,朝鲜半岛和中国华北地区的气候、土质和风俗是不同的,所以在上、下亩的耕作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华北地区夏天集中降雨和低湿地的开垦,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了排水沟的重要性,《周礼》中记述的是用二耜作排水路。农耕文青铜器上的畎则是播种沟,而不是排水沟;为了防备夏季的集中降雨,推测畎的方向是和等高线直交的。

畎和垄的大小由当时耒耜的宽度决定。但是从农耕文青铜器上的木耒的形象不可能得到其准确的宽度。当时的土质不是后述的沙质粘土层,而是丘陵地带的黄土层,耜的前端也没有铁刃,因此不容易入土,另外,翻土时要承受很大的土压,因此耜刃不会很宽。由此可见农耕文青铜器上畎的宽度不是《周礼》中所记载的5寸耜(刃部≈12cm)的宽度[14]。韩国铁器时代初期的光州市新昌洞农田遗址中以垄宽40~70cm,畎宽10~25cm为标准作亩,垄比畎宽3~4倍,畎宽10cm左右,畎深也与此相近。后述的大坪里玉房4号地区的青铜时代农田遗址中畎的深度都是在10cm左右,这就说明了用木制耒耜进行起耕的局限性。由于畎的深度和垄的高度不同,做畎时翻出的土可将垄上播种的种子覆盖上。由此看来,在新昌洞作亩所使用的农具也是木制耒耜,播种方式也和农耕文青铜器上描述的一样,也是在畎上条播,一人耕一人麻的方式。

当然,正如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那样,如果在耜头上附着铁刃,刃的宽度8寸左右;用这样的耜可以做成宽一尺大小畎和垄[15],所以畎的深度要大于5寸。下田的情况大概是两个人用5寸耜并耕作成1尺大小的排水沟,并作成比上田的播种沟宽4~5倍的广亩,然后在亩上散播,最后通过开沟进行覆种[16]。但是,和8寸耜一样,为了适应朝鲜半岛的降雨量偏多的条件,耒耜的刃变宽,所以畎也变宽了,这样就更有利于排水,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垄,在亩上进行播种;但在灌溉及排水设施发达的部分地区,也是在沟里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