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看高校农村贫困生问题(一)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看高校农村贫困生问题(一)

详细内容

改革开放使不少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就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与城镇相比,农村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尚未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为2.5倍上升到2003年上半年的3.7倍,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农村贫困生人数和比例迅速增长,据有关部门2002年的调查统计,在校大学生中,有学费、衣食之忧的贫困大学生有近300万人。其中,特困生占近10%,贫困生占近30%。并且这种贫困人数和比重呈迅速增长趋势,而在高校贫困生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代写论文。

一、高校农村贫困生的基本特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以适当的收入和消费概念来测算),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影响力。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大学生群体构成中拥有教育经济资源包括学习性资源、生活性资源等相对匮乏,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少且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的特殊群体。

(一)教育经济资源的贫困性。绝大多数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庭条件有限,比如根据福建师范大学05级社会学研究生对282位就读于全国53所高校的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的随机调查,被调查对象所在家庭月均收入超过1000元的仅占9.9%,大多数不足1000元,生活困难。他们一般每天的生活费为5―7元,许多贫困生很少吃有肉有蛋的饭菜,多以馒头和素菜充饥,有的为了节省几角钱,一日只吃两餐,有的人大学几年衣服一直没有得到更换。

在教育资源方面,大多数的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对学习资料的购买非常谨慎,比如根据绵阳师范学院学生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四川8所大学的学生调查,51%的被调查贫困大学生认为学习用书能够借的尽量借,60.2%的认为必要时才购买,只有11.1%的只购买专业必修课教材、大学英语、计算机,20.6%的认为不是必用书籍几乎不购买。

在基本的学习、生活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不少农村贫困生感到巨大的学业压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而没有充分学习时间,或者因生活窘迫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致使学业受损,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

(二)个人心理上的脆弱性。更为令人担心的是,经济上的负担往往使这些贫困学生在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不少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依靠向亲友借债勉强支付大学学习费用,他们在大学学习的同时,又要考虑未来偿还债务的问题。

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贫困生产生“自我封闭”行为,有意无意与大家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渐渐地失去了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冷漠,性格内向。

其中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些甚至离群索居,悲观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某些情况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高校农村贫困生家庭致困的原因分析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它与物质资本一样,都对经济具有生产性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取得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即需要投资才能形成。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归纳为五个方面,即:(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支出,用于发展保健事业减少人们的疾病和死亡;(2)在职培训;(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成人教育计划;(5)劳动力迁徙投资,用于发展劳动力市场行情调研机构,以提供有关信息。

世界银行1999年对世界23个国家2万多穷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给消除贫困的各项议题进行排序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穷人都表明他们把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他们,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们・71・能赢得美好未来的关键因素”。可见,人力资本投资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有巨大的决定作用,而我国高校农村贫困生群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正是其所在家庭以及政府对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状况相对低下的结果。

(一)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偏低,实际技能缺乏。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素质贫困论”,他认为贫困的真正原因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产值的高低,也不是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收入的多少,而是“人的素质差”―――即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能力差。他主张不发达国家应当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个人现代性,以适应工业化进程的要求。

“素质贫困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高校农村贫困生产生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农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农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其中的12.95%。表1 2004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项目平均每百个劳动力2004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7.46小学程度29.20初中程度50.38高中程度10.05中专程度2.13大专及以上0.77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1.

可见,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或小学教育,甚至文盲的弱势群体构成。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素质低,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需要,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群体的存在构成了“低素质屏障效应”,强化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和生产效率低下的格局。这部分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又缺少专门技能培训,即使来到城市打工,也只能干粗重、附加价值不高的劳动,赚取微薄的工资,难以根本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状况。

(二)家庭人口负担重,人均收入降低。在我国农村,3口之家的家庭劳动力比例高,家庭负担相对较小,此类家庭比较容易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掌握现代经营方式。另一方面此类家庭参与非农业就业、从事非农业经营的能力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家庭。而农村中规模较大的家庭,如3代或3代以上人共同居住的联合家庭,家庭劳动力比例低,需要支付大量费用照顾老人、抚养孩子,家庭教育和医疗支

出相对较高,这增加了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根据安徽省计生委、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安徽省高校贫困生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安徽省高校贫因生的58.7%都来自5口及以上人口的大家庭,其家庭子女数大都在3个及3个以上,占被调查家庭的56%。就全国情况而言,一些农村贫困生家庭确实存在着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把大量资金用在超生子女上导致家庭规模增大的现象。这说明,农村地区严重的超生情况,成为导致当今显性贫困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表2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安徽省高校贫困生研究课题组调查贫困生家庭的人口及子女状况家庭类型占家庭比例家庭子女占家庭比例2口之家1.7 1 73口之家10.6 2 374口之家28.7 3及以上565口及以上之家58.7资料来源:马芒,赵捷,董亚杰.农村多子女家庭:高校贫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