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农地流转正外部性内在化研究(一)

农地流转正外部性内在化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研究目的:农地流转有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而使农地转入方获得额外利益而不必对转出方进行补偿的现象―农地流转的正部性,农地流转正外部性的存在造成农村土地市场上农地供应数量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因此采取相应的方法使农地流转正外部性的内在化,实现农村土地市场上的供需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论:通过对农地流转正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后,发现农地转出者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完全实现,是造成市场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故而应当由农地流转中的受益者(转入方)向农地转出方,在经济上给与一定数量的补偿 .同时运用成片发包和优先权等的制度设计,提高农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可能性 .


关键词: 农地流转 正外部性 内在化 优先购买权 农地互换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the transfer of the contractual right of land is helpful to develop scale operation step by step, the external economy is a phenomenon that the buyer can obtain extra benefit and needn’t pensate the seller in the transfer of the contractual right of land. The external economy leads to the insufficient supply of the farmland in the rural land market and is disadvantageou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consummation of the rural land market.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correct the external economy by using some corresponding methods, then realizes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in the rural land market; Mean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conomical analysis was employed; The conclusion: the reason of insufficient supply of the farmland is that the seller’s benefit don’t obtained the plete realization, so the system which buyer gives seller subsidy in economy is established to correct the extern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farmland should be send in large scare, and the neighboring farmland’s peasant-household should have the priority to obtain the contractual right of land, so as to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to develop scale operation.

Key word: the transfer of the contractual right of land external economy correction the priority right farmland exchange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可见农地流转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并把土地流转作为促进农地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进而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路径选择 .
现阶段土地的有序、合理流转不仅面对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缺陷的制约,还受到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及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限制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土地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承包人转出土地因自身权利在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再加上对农地转出后对“后路”的顾虑重重,造成农地市场上供给量的不足,这是 [1]农地流转正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体现 .因此研究农地流转正外部性内在化,对于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由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等都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的产生、发展以及利益的合理分配 .因此在研究农地流转正外部性内在化时,应首先提出假设条件是农村土地市场是完全竞争性市场,即农村土地市场满足完全竞争性市场的 4个基本条件:( 1)市场上有大量的农地供应者和需求者;( 2)市场上提供的农地都是完全无差别的;( 3)农村土地产权明晰,在承包期内承包人对其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具有处分权,所有农地在市场上具有完全的可流动性;( 4)信息是完全的 .


一、农地内部流转正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 .外部性的存在使市场难以单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的行为不经过市场交易而对其他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的行为使其他当事人获得了额外的收益,并且该当事人并不需要为获得该外溢的利益而对行为人进行补偿;负的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的行为使其他当事人遭受了额外的损失,并且该当事人不能因遭受该外溢的成本而得到相应的补偿.外部性的最终结果是收益或者成本的外溢 .同时根据经济活动的类型,外部性还可分为生产上的外部性和消费上的外部性 .


农地内部流转是指不改变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农地上所附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 .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农地的转让、转包、作价入股、出租、互换、继承、反租倒包等 .农地流转的正外部性是指原承包人(转出方)的农地流转行为带来的收益外溢而使他人(如转入方)受益,转出方却不能从中得到额外的补偿 .


二、农地内部流转正外部性的表现形式


(一)农地规模化经营


虽然家庭承包联产经营制带来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农地的零碎化经营,不利于机械化和规模经营程度的提高 .万光华等经过研究发现“土地零碎化不但降低了土地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严重地影响粮食产量”(万光华 程恩江, 1996);车裕斌认为“在农地市场化流转的制度框架下,通过加快农地市场化流转的进程和扩大农地流转规模以获取合理的农地经营规模,并相应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方法以及高效的管理手段,农业经营的获利空间仍然存在”(车裕斌, 2004) .可见合理得农地流转能够带来规模化经营的额外利润 .


农地流转的目标就是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集中,为农地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 .就目前而言,农地流转对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化农地资源原始配置


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总耕地不足 7%,而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 20%以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来说较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按人口、按位置、按质量平均分配的思想,进一步使耕地零碎化 .


表 1-1 世界各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情况表 (单位:公顷 /人)


国家

面积


中国

0.3


日本

1.7


韩国

0.7


加拿大

120.1


美国

59.1


法国

21.5


德国

12.2


意大利

6.4


俄罗斯联邦

15.5


英国

11

资料来源: 2004年国际统计年鉴( 2001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的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和亚洲的同期平均水平,就连人口密度大于我国的日本和韩国此指标也远远高于我国 .


有研究表明,我国现有农村经济体制下,户均 30亩左右的耕地规模的土地产出率最高,粮食产量可达 2. 07 万千克 (郑建华 罗从清, 2005),按户均人数为 4人来计算,我国的户均耕地规模还处于低规模的经营状态 .因此通过农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大户或者专门的农业经营公司集中,并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及市场驾驭能力,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地经济效益 .


2 、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


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的耕地面积小、地块分散,不利于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引进和采用,这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目前农地机耕率为 53%,机摘率为 27%,机收率为 14%,灌溉水利用率为 35%,可见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张术环, 2005) .


表 1-2 亚洲各国单位耕地面积机械使用台数情况 (单位:台 /公顷)


国家

单位耕地面积拖拉机使用量

单位耕地面积收割机使用量


亚洲

15

4.1


中国

7.7

1.4


日本

456.2

234.4


韩国

118.6

51.8


印度

9.4

---


泰国

14.7

4.6


越南

25.1

35.7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单位面积耕地的机械使用台数低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水平,机械化程度低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农地规模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因此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农地的适当集中,对于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及国外农业先进管理方法的采用,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


3 、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地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程度,可以实现耕地集中连片经营,这样就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下起土地临时边界作用的田坎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农地集中可以使地埂的数量减少,这样就节约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根据 2003年柳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资料显示,耕地面积为 334849. 3 公顷,其中田坎面积为 50533. 8 公顷,田坎与耕地的比例约为 7: 1.因此通过农地流转归并小田块,减少田坎的数量,相应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