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两网”建设背景下农村药品供应模式分析及应用对策研究(一)

“两网”建设背景下农村药品供应模式分析及应用对策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建设是我国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当前药品供应网络的现状,分析目前农村药品配送的主要模式及其适用性,并对各种模式的实际应用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药品供应;配送模式;适用性;对策
  
  大力推进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是实施国务院提出的“药品放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在“两网”建设背景下,对我国农村药品供应情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和论证农村药品供应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农村药品供应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低于药品价格增长幅度,加之农村医疗各方面条件均相对落后等因素,使得农村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矛盾格外突出。当前我国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存在以下问题:
  
  1.1 药品质量令人堪忧
  一直以来。中国农村药品供应主体多采取自采销售的方式,使得农村药品市场流通秩序较为混乱。主要表现在进货渠道多、散、乱,多种假冒伪劣药、过期药充斥农村药品市场,对农村居民用药造成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1.2 药品供应点匮乏
  我国农村药品市场潜力巨大,从总数上来看,现有的农村药品供应点数目也较为庞大,但由于地域原因,分布到各地则数目过少,且具有面广、点小、分散的特点,农村居民用药面临许多实际困难。
  
  1.3 药品配送体系不完善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使得农村药品配送也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承担配送任务的基础设施较差,导致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农村药品价格虚高,农村药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显。
  
  1.4 现有农村医药供应主体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
  当前农村医疗行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取得从业资格,他们未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专业的药学知识,难以保障安全合理地对患者用药,且自身素养和服务水平也达不到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要解决我国农村药品供应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从现实情况出发,本着使农村药品市场“安全、有效、便利、廉价”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高效的农村药品供应网。
  
  2“两网”背景下我国农村药品的主要供应模式及适用性分析
  
  在“两网”建设过程中,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全国各地农村药品供应出现了多种模式,其中一些模式取得了成功。
  
  2.1 直配模式
  2.1.1 涵义
  直配模式,即药品直接配送模式,指通过GSP认证的药品批发企业直接向县、乡、村三级涉药单位进行药品配送。
  该模式又可分为批发企业直配模式和配送中心中转配送模式。其中批发企业直配模式即指拥有合格资质和便利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直接向县、乡、村三级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配送药品。而配送中心中转配送模式即指符合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在县或乡镇设立配送中心或配送站,再由该中心或站点向所辖的各级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配送药品。
  
  2.1.2 适用性分析
  该配送模式实现了药品流通环节的简化和通畅,统一配送可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同时规范农村药品流通市场的秩序,大大提高了农民用药的安全和廉价要求。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此模式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通过上文对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现状的分析可知,当前农村药品供应具有范围广、规模小的特点,使得进行药品直接配送的企业承担了较高的配送成本,若再在配送过程中遇到个别医疗单位或药店赊账、换药、退药等问题,会直接挫伤直配企业的积极性。此外,当药品批发企业采取配送中心中转配送的模式时,尽管减少了一定的配送成本,但设立及管理中转站所需耗费的成本同样会使配送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因此,该模式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且承担配送工作的药品批发企业最好是当地医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