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力思想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一)

马克思主义能力思想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一)

详细内容

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来,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各地纷纷开展建设新农村的运动。本文拟从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和思考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新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能力思想
  
  自上个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即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计划的纯增长导向型转变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能力为基础的福利导向型。世界开始进入能力主义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主要建立在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
  那么,什么是人的能力呢?马克思对能力的阐述是从劳动人手的,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是以人的能力为保障的,人的能力首先就是指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又指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里面有几层含义:一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身上的,是由体力和智力构成的;二是只有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才能发挥和显现出来,平时是很难发现的;三是任何一项劳动都是体力和智力的外化,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二者必须协调配合才能使生产活动得以顺利实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就是主体所进行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精神生产力即指主体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能力。马克思在晚年还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恩格斯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样。马克思将人的能力就由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了精神生产领域和人自身生产领域,大大丰富了能力的内涵。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并认为实践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Practice,即通常所说的改变客体的活动,二是指Praxis,即人类自我完善的创造性活动。这两种实践是辩证的统一过程,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主体的要求更高。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进行生产。”所谓“真正的生产”,就是人以表现自身的力量、完善自身发展为目的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与动物因本能产生的生产本质上完全不同,这需要以人的多种能力发展为基础的。
  由此可见,人是有“多种多样的志趣”的,需要多种多样的“个人才能”的,马克思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人的能力的:一是概括为物质生产能力、精神生产能力和人自身生产能力;二是概括为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能力、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能力和人自己与自己发生关系即自我调控的能力。
  毫无疑问,能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越来越重要。早在工业文明之初,马克思曾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的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即人的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是生产和财富的最大源泉。恩格斯也认为“要把工业和农业生产提高到上述的那种水平(注:指产品可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单靠机械的和化学的辅助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发展运用这些工具的人的能力”。这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的能力要与生产工具同步发展。对此,舒尔茨认为如果“人的能力没有与物质资本保持齐头并进,将变成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
  那么,人的上述种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马克思认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指出人的能力是在“社会生产”即劳动的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的。恩格斯认为人的劳动生产过程同时也是自我生产的过程,“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与后来西方学者的“干中学”理论是一致的。当然,教育是人们学习知识和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恩格斯所说:“教育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由于每个人参与的劳动是具体的、有限的,所以会带来能力的局限性,通过教育就可以避免。恩格斯对未来教育的形式和意义做了进一步的展望:“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的内容要包括智力开发和体力锻炼,而且要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其具体内容和形式要与实际需要相适应,通过这种模式教育来提高劳动者能力水平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能力培养观对我们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影响能力形成和作用发挥的因素,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里找到答案,这是因为人的能力形成和提高与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所以生产方式是制约人的能力和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程度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人的发展同时也是能力扩大要受这两方面的共同制约。生产力的状况制约着人的能力扩展和提升,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力不够发达条件下的分工一方面使人的劳动变成异化劳动;另一方面,又使人的活动贫乏和退化,造成了人的能力发展的片面性。马克思从自由时间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生产力对人的发展影响。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个人自由发展能力的全面性同个人所能拥有的自由时间是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时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们用于谋生需要的劳动时间才会减少,自由时间才能相应增加。
  人的能力提高需要有生产力的发展,但人的能力作用发挥还需要或间接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恩格斯认为只有进行生产关系的革命,废除私有制,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他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人民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才能调动积极性,其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马克思主张重建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就是能力全面发展的每个个人的自由联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为每个人的能力得到自由、平等和全面的发展提供一种经济制度形式。在回答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目的时,恩格斯就谈到:“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又是生产关系高度发达的社会,在那时人的能力水平很高,而且能充分自由的发挥出来。
  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那么,这里的发展指的是什么呢,要经过哪些阶段呢,能力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对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做了回答,他写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这里,马克思以能力为中心明确揭示了个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自然的人”、 “偶然的个人” (又叫“阶级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人的发展是伴随着能力的提高和扩大而出现的,而且是自由的发展。正是由于人的能力提高才使得人的发展状态由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个性的演变,最终完成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达到“人性的复归”。
  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这也说明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时间。“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随着生产的发达、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将造成个人交往关系的普遍性和能力的全面性,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而决定了在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能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列宁也指出:“改造小农,改造他们整个心理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可见,改造农民并提升其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思想以物质实践观为基础,内容包括能力内涵、能力类型、能力作用、能力培养、能力形成与作用发挥影响因素分析以及能力与发展关系等方面,主要观点和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后来的学者受其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和运用。
  
  二、全面提升农民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困难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快而作出的决策,内涵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效果将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思想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发展是以自身能力扩展和提高为前提的,且两者相互促进。一个生产力发达但对人产生异化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且人的能力又能得到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才是一个既发达又健全的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发展的目的不同,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要始终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始终把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地位。因此,无论从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角度还是社会主义本质而言,新农村建设都必然要以广大农民的能力建设和提高为主要内容。
  造成现在农民贫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其增加收入的能力缺乏,我们要全面理解贫困的含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贫困远不止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收入不足(收入贫困)问题,相反,贫困实质上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权的被排斥(主要因能力低下而引起)(UN.DP,1999)。改革如果能够为社会所有阶层提供经济机会的话,就会更加富有生产力。经济机会的扩大是需要有高的识字、计数和基础教育水平,普遍的卫生保健,彻底的土地改革等条件的,而这些又是形成人的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不仅应当关注贫困者所处的弱小地位,而应更加关注贫困者为摆脱贫困所需的潜在能力和资产。贫困是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作用并彼此不断强化的过程之产物,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剧了穷人的权利被剥夺的状态,资产匮乏、无法进入市场和就业机会短缺会把穷人锁定在贫困之中(World Bank,2000b)。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围绕如何打破这种“锁定”,消除能力贫困来开展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广大建设主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