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一)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当前,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持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人民群众,使之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尺度。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称作“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有组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时代”,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物质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变革世界的物质力量;而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自己的“精神力量”,才能完成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只有通过“掌握群众”才能获得。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的提出与列宁的继承和发展
  在l843―1844年间,马克思就提出,作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然而这一革命的实现又有待于无产阶级对于自己肩负的“历史任务”的“完全明显的”意识,这就是作为解放理论的“哲学”掌握“无产阶级”这一“物质武器”,或者说是无产阶级掌握“哲学”这一“精神武器”的过程,认为“思想的闪电”即理论必须“彻底击中”尚处于“朴素的人民园地”的“德国人”(即尚未掌握革命理论的无产阶级),是这场旨在人类解放的革命得以实现的理论前提。《共产党宣言》强调:“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而这一阶级觉悟的提高则有待于无产阶级理论家以及由他们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对无产阶级的启发和教育,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一刻也不能放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人群众的头脑,使其自觉地将局限于为自身利益的斗争上升到为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使工人运动摆脱“工联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歧途,并强调这是工人阶级运动唯一正确的道路。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因此,共产党人就必须“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在《法兰西内战》和《给奥・贝贝尔等人的通告信》等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重申无产阶级革命“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是一个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的自觉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一自觉的过程有待于用能够启发工人群众政治觉悟的“教师”,无产阶级的“真正的教育者”即无产阶级的思想家、理论家去替代“麻痹他们头脑的教士”,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启发他们的阶级意识,用自觉的科学的工人运动来取代非科学的白发的运动,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社会民主党对工人的阶级斗争所能给予的帮助应该是:在工人争取自己最迫切的需要的斗争中给予帮助,以提高他们的阶级自觉”;在批判“经济主义”所主张的工人运动的白发论时,列宁强调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的意识”;而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立面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力量更为强大,尽管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使工人很容易领会,但具有话语霸权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却白发而又猖狂地使工人相信它”,其结果就是现代工人运动内部的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派别繁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掌握群众”的过程中,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斗争中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全部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进行这项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尽可能把整个工人阶级提高到自觉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水平”。鉴于教育对象在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方面的差异,列宁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一个分层次的有机的整体工程,应当具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不同的层次性,既要着重于初等程度的“识字课”和中等程度的“知识入门”课,即一般群众和党的干部的教育,又不能忽视“独立思考”程度即党的领袖和理论家的理论创新教育,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本身就是一个既层次分明又有机协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在社会民主党的政治活动中,现在和将来始终都有某种教育因素:应当培养整个雇佣工人阶级去担任为全人类摆脱一切压迫而斗争的战士的角色”。列宁还认为,理论教育的关键在于与群众运动和革命实践的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是独立产生的,但只有在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使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时,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初起及其特点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奠基人,毛泽东同样极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性与新民主主义的现实性,共同铸就了初起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路径:将作为主导因素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创新道路。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就具有了历史必然性。这一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自身的若干特点。
  一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极其广泛的国家,以致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了大多数。这种历史特征,使得中国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具有某种程度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首先觉悟的成分”,是“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们往往不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容易滋生教条主义的思想。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克服自身的教条主义倾向,方能变成先进理论的宣传者和广大群众的组织者。针对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根源,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本质属性,形象地表述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这一态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克服党内“左”倾路线的基本途径:“全党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并着重联系中国革命的实践,以达到进一步地养成正确的党风,彻底地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项倾向之目的。”
  二是理论教育的多层次性及途径和形式的多样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层次性及其形式各异的理论教育途径是伴随着党的“三大法宝”的形成过程出现的。第一,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特点,决定了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与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广大群众,有待于我们宣传、鼓动和组织的工作,资产阶级抗日派和我们建立同盟,也还待我们的进一步工作。把党的方针变成群众的方针,还须要我们长期坚持的、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的、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
  第二,由于中国革命的重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因此,红军除了打仗外,还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政治任务的执行者,是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育者。通过军队内部的思想路线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连队党支部的政治教育,提高士兵的阶级觉悟,使士兵“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是提高革命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自觉意识的重要途径。第三,为了启发广大群众的自觉意识,除了要依靠正规的小学和中学,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外,还要利用各种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形成新秧歌、新秦腔等大众化的文艺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文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和普及方式。除普及教育外,还必须着眼于提高层次的教育,“自觉地造就成数万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使其成为党联系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桥梁,通过他们从理论联系实际的立场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解释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且通过党员和干部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采用,所实践”。这个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得以实行,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的过程。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以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耐心说服和教育的形式进行,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第五,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同民族的形式密切地结合起来,“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