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2)(一)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2)(一)

详细内容

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



(一)从对中国现实社会封建性的认识开始



如前所述,自严复引进feudalism的概念以后,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相当于西欧feudalism的封建社会,已为学界所承认;但相当多学者心目中的封建社会是西周或三代。至于战国秦汉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是经过长期的论争以后才逐步被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现实到历史的逆向考察的过程。它得以完成,即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和指导。不过,这种认识的开始可以追溯到更早。

早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就揭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封建性。如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敬告青年》中说:“举凡残民害理之妖言,率能征之故训,而不可谓诬,谬种流传,岂自今始?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他斥两千年来所奉行的孔教为“封建时代之道德”、“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政治”[1] 《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年3月15日)发表了由张祖荫口述的一篇《社会调查》,叙述了江苏省震泽镇农民在地租和债利重重剥削下的悲惨生活,揭露地主和佃户表面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实际上存在严重的政治干预和人身依附。整理者陶履恭指出:“昔日欧洲封建制度,所蓄的农人,多属世袭,与土地相展转。观此篇所述之佃户,与欧洲昔日之农奴比较,亦不见有何分别。不过欧洲封建的君王对于农奴,多方体恤,以农奴为财产,不忍损害。而震泽的农民以大田主不措意于田之肥瘠,专以就剥佃主为事,所以不以农民为财产的一部分,不事怜恤。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时代法国贵族对于一般农民就仿佛震泽的田主对于农民的样子。” 我劝那些否定秦汉以后中国存在封建社会的朋友们读一读这篇调查,像震泽这样的生产关系,如果不叫“封建”,又何以名之!可见,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封建现象的认识开始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以前,它是人们从现实出发通过古今中外比较而产生的感悟[2] 。不过当时的这种认识还没有提高到社会形态的层次。

中国先进分子最早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介绍是在1919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其代表作是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上篇引述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演进的经典论述:“综其大体而论,吾人得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及现代资本家的生产方法,为社会经济的组织的进步和阶段。”李大钊显然认为这种理论也是适合于中国的。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观察和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从此,早期的共产党人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考察中国的现实和历史的主要推动力量。不过,建党前后的早期共产党人还来不及深入剖析中国国情,他们曾经笼统地认为中国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一部分,也是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国革命是与国际革命同步的社会主义革命。进入1922年,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注重对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1922年1月15日创刊的中国共青团团刊《先驱》,在其发刊词中提出“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形,而求得一个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的任务。该文分析当时的全国形势,“还是旧的势力占着优势,如国内武人军阀的横行,他们勒索聚敛,毫无忌殚,使我们感觉着这还是法国大革命以前封建社会的状态,何曾有丝毫的民主气味呢?”并首次指出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1922年6月1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主张》,指出辛亥革命“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由于“民主派屡次与封建的旧势力妥协”而失败。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处于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的压迫下,“成为半独立的封建国家”。随后,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宣言进一步指出:“帝国主义的列强既然在中国政治经济上具有支配的实力,因此中国一切重要的政治经济,没有不是受他们操纵的。又因现尚停留在半原始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还是很远,所以在政治方面还是处于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其中列宁有关理论的影响尤着。列宁在指导世界革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的性质有过直接的论述。早在1912年7月,列宁就指出中国是一个封建关系仍然占着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3] ,不过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译介到中国来。1920年7月26日,列宁在所作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报告》中,又一次指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农民“处于半封建依附地位”,处于“封建和半封建的关系”[4] 之中,这当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依据列宁这一报告的精神,阐述了中国革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力量(包括国民党的代表)积极参与了这次会议,列宁的有关思想由此传到中国并发生重大影响。不过,当时从国外传入的理论思潮是各式各样的,中国共产党人是经过比较和鉴别,经过思考和观察,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一结论并非突然发生的,它与“五四运动”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对当时社会封建性的认识一脉相承,可见,它植根于中国人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考察,早有思想基础,故能“一拍即合”。把这种认识说成是外铄的,是十分皮相看法。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制造”出中国的封建社会,只是为中国人认识这种封建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

在中共二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封建性质的认识继续深化。李达在1923年撰写的《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等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周秦至清末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观点[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则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在阶级关系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表现。

中国社会具有严重的封建性的这种认识,在大革命期间为社会各界所广泛接受,封建一词也在日常生活中流行开来[6] 。因为当时人们在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都可以强烈地感到这种与“五四”以来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格格不入的封建性事物的存在。但是,对中国封建制度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现,总的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还没有来得及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论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关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都出现了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托洛茨基及其中国的追随者认为中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指责共产国际关于中世纪的封建关系仍在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占统治地位的论断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也有认为中国当时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或所谓“亚细亚社会”的。这样,作为重新检讨和制定革命的战略策略的基础,如何确定当时的社会性质,又成为对革命生死攸关的迫切问题。1928年6—7月举行的中共六大的决议指出:当时的中国“(一)国家真正的统一并未完成,中国并没有从帝国主义铁蹄之下解放出来;(二)地主阶级私有土地制度并没有推翻,一切半封建余孽并没有肃清;(三)现在的政权,是地主、军阀、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底国家政权,这一反动联盟依靠着国际帝国主义之政治的经济的威力”;因此,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7] 。决议还明确地否定了中国社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在详细分析了中国社会各种土地关系的基础上,肯定了“中国经济底特点,土地关系底特点,很明显是半封建制度”。[8]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时争论的回答,从而把握住了革命前进的正确航向。但争论并没有结束,从党内的托陈反对派和党外的“新生命派”的发难开始,争论公开化,从党内扩展到社会,从现实扩展到历史,这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大论战。

在这场论战中,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延续,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人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由现实到历史的逆向发展路线,因为人们是为了前瞻未来而回顾历史的。1937年何干之回顾这一论争时写道:“为了彻底认清目前的中国社会,决定我们对未来社会的追求,逼着我们不得不生出清算过去社会的要求。……这一场论争所涉及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由目前的中国起,说到帝国主义侵入前的中国,再说到中国封建制的历史,又由封建制说到奴隶制,再说到亚细亚生产方法。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决定未来方向而生出彻底清算过去和未来的要求。”[9]



(二)在社会史论战中封建社会问题的地位及各种不同的意见



在社会史论战涉及的各式各样历史问题中,封建社会的问题实际上占居中心的位置。这个问题与现实关系最为密切,社会性质论战要接触它,社会史论战也要接触它,所以它成为联结社会史论战和社会性质论战的枢纽。

在大革命期间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指出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逻辑前提是认定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因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是由它演变而来的。1928年10月,陶希圣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提出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战国时代已经崩坏,秦以后的中国虽还而存在封建势力,但已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商业资本统治的社会。以后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论着[10] 。陶希圣的这些观点显然是针对中共六大关于中国社会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结论的,从而在社会上挑起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并把这一争论从现实拓展到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思潮》为主要阵地对陶希圣等人的观点进行了反击。这些争论虽然也涉及历史问题,但基本上属于社会性质的论战。以社会史为中心的论战,则是以《读书杂志》为主要战场的。《读书杂志》在其创刊号(1931年4月)即开辟了“中国社会史论战”专栏,刊登了朱其华与陶希圣讨论中国封建制度的通信,由此揭开了论战的序幕。从同年8月至1933年4月,相继出版了四个《中国社会史论战》专辑,演出了论战中最为热闹的场面。可见,社会史论战首先是围绕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问题展开的。

关于封建社会问题,当时讨论的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有无封建社会,而是封建社会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代,什么时候形成,什么时候崩溃?也就是说,是在承认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封建社会的前提下的讨论。1937年,社会史论战的参与者陈啸江曾对1937年以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做过一个述评,其中收集罗列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1937年中外学者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各家观点[11] 。我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列成以下三表。



表1: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起迄的各种意见

类|开始|崩溃|其余意见|学者名|论文或专着及其出处

A|殷|清末|中间又分六个阶段|波里耶柯夫|关于中国封建构成的发展之合则性问题,收入《东洋封建制史论》一书中

A|夏|最近|战国时为暂时没落期,秦汉以后到最近仍可说是延续封建状态|熊得山|《中国社会史研究》,昆仑书店,1929年

A|虞夏|秦以后至现代|秦朝打破旧时的封建局面,但迄民国初年仍是地主阶级政权|熊康生|“中国社会之蠡测”,载《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

A|夏商周|清||杨一凡|“中国社会之解剖”

A|周|清末|中间又有几个曲折,如汉朝为封建奴隶私有制,元朝为新的封建化等|沙发诺夫|《中国社会发展史》,新生命书局,1932年

A|周|清|周以前为封建一期,周至秦为封建第二期,秦至清为封建最后期|叶非英|“中国之封建势力”,载《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

A|周|清中叶|周为初期封建社会,秦至清中叶为后期封建社会|刘兴唐|“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之清算”

A|西周|清|周为封建领主制社会,秦至清中叶为封建地主制社会|吕振羽|“中国经济之史的阶段”,《文史》创刊号

A|西周|清|西周迄战国为封建初期,秦迄清为完成期|谷森克己|《支那社会经济史》

A|春秋|清||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

A|周|鸦片战争||马乘风|《中国经济史》第四篇:与陶希圣论中国社会史诸问题

A|周|近代|周为封建的纷争期,秦以后具备了集中国家的形态|米尔(Mir)|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序

A|——|19世纪下半|秦汉迄清俱属此阶段|朱其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A|——|清初|干嘉以后为没落期|祝百英|“我国封建社会问题”

B|唐虞|春秋战国|秦以后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梅思平|“中国社会变迁的概略”,载陶希圣编《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

B|夏|春秋战国|夏商周为封建制,秦汉以后为商业资本发展的奴隶制|周绍溱|“对于《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及其思想的反映》的质疑”,《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一辑

B|殷末|西周末|殷以前为原始共产社会,殷代为氏族社会,西周为封建社会,春秋以后至近代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陈邦国|“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读书杂志·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一辑

B|夏|战国|战国以后迄清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其中又可分为10个循环期|非斯|“中国社会史分期之商榷”,《食货》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一期

B|周|周末|秦汉以后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张军光|《中国社会史发展史纲》

B||周末|秦以后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拉狄克|《中国革命运动史》,新宇宙书店,1929年

B|殷末|春秋战国|周为封建社会全盛期;秦以后为专制主义社会|王锡礼|“中国社会形态发展中之谜的时代”,《读书杂志·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三辑

B|周|春秋战国|传说时代为原始共产主义时代,殷代为氏族社会,秦至清末为专制主义社会|胡秋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草书”,《中国社会史论战》第四辑

B|周|周末|西周为封建时代,秦汉以后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或称“半封建社会”|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神州国光社,1936年

B|夏商周|周末|秦汉以后至清为亚细亚社会|魏特夫格尔|“中国经济史之诸基础及诸阶段”(日译文刊于《历史科学》第四卷10、11、13各期)

B|三代|春秋||陈公博|“中国历史上的革命”

B|殷|春秋|西周一代为全盛时期|李麦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批判》上海新生命书店,1933年

B|西周|战国|周代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但战国已瓦解,论断当日中国尚有封建制度没有根据。|王亚南|“封建制度论”,《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一辑

B|周|周末||张荫麟|“周代的封建社会”,载《张荫麟文集》

B|周|周末|秦汉以后为半封建社会,或称“农村商业社会”|梁园东|“中国各阶段的讨论”,《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三辑

C|邃古至周初|秦以后至清|周初至秦为封建时代,秦至清封建制度在崩溃中|周谷城|《中国社会之结构》,新生命书局,1930年

C|周初|周末|秦至鸦片之役止为过渡时期|戴行轺|“中国官僚政治的没落”,《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一辑

D|三国|唐末五代|西周为氏族社会末期,战国两汉为奴隶社会,三国至五代为封建庄园时期,五代以后迄清为先资本时期|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读书杂志·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三辑

D|五胡十六国|清末|周至西晋为奴隶社会,东晋至清末为封建社会|王宜昌|“中国社会史短论”,“中国奴隶社会史”,《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一、第三辑

|——||||

A|春秋|鸦片战争|西周以前为原始共产制,西周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最近百年为资本制|杜顽庶|“中国社会的历史的发展阶段”,《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

A|西周|“太平革命”前||吴玉章|《太平革命以前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分的析》,1928,整理稿载《历史研究》1884年第6期

A|西周|鸦片战争前|战国前为封建领主制,战国后为封建地主制|邓拓|“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三卷第二期(1935年)

A|西周|清末|两周是典型封建经济时期,秦汉至鸦片战争是变相封建统治时期|李达|“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1923);《经济学大纲》(193?)

A|西周|鸦片战争前||翦伯赞|“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三民半月刊》第5卷第6期,1930年11月

A||鸦片战争前||何干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历史根源”

A|周|晚清||嵇文甫|“对长期封建论的几种诘难和解答”,《食货半月刊》第5卷第5期,1937年3月

A|西周|鸦片战争前|西周至春秋末是古典封建社会,战国以后是特殊亚细亚形态的封建社会,特点是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与封建式的土地占有三位一体|陈伯达|“中国社会停滞状态的基础——封建生产方法在中国展开的特殊亚细亚形态”,《文史》第1卷第4期

A|西周|清末|战国以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秦以后是多种经济因素和社会成分共存的社会,后来他称之为变态的封建社会|傅筑夫|“由经济史考察中国封建制度生成和毁灭的时代问题”,中央大学《社会科学丛刊》第1卷第1期;“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意义及方法”,《中国经济》第2卷第9期

B|西周|战国|秦统一是商业资本的统一,结束了封建时代;秦以后中国的封建制度进入循环圈,未能达到资本主义阶段|王伯平|“中国古今社会研究之发轫”,《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三辑

B|西周|战国|春秋战国以前为封建社会,以后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虎子|中国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

B|西周|战国|战国前为封建社会,战国后为佣佃社会|陈啸江|《西汉社会经济研究》,新生命书局,1936

B|西周|战国||瞿同袓|《中国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1936年

C|尧舜|秦|自汉至清末为君主专制社会,而渐趋破坏;但封建势力仍居支配地位|黎标涛|“中国社会构造之史的观察”,《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

|——||||

A|西周|鸦片战争前|战国前为初期封建社会,秦汉后为官僚主义封建社会|王亚南|《中国社会经济史纲》

B|西周|战国|秦以后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说明:

1、 本表第一空行前为陈氏搜集的材料,我作了补充和修正,次序按类重排;
2、 本表第一空行以后为我补充的材料;
3、 本表第二空行后为两例特殊情况:陶希圣早在20年代末即为战国秦汉至鸦片战争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说的提倡者,其说影响很大,成为论战的焦点。虽然陈氏表中已列出他在三十年代初修正了的主张,但他原来的观点仍应列出。王亚南在三十年代初主张中国封建社会战国时代已经崩溃,陈氏已将他的意见列出,但他在其1935年编译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纲》中已改变了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故应单列为一种意见。



表2: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期各类意见的统计

——|A清以后崩溃|B秦以前崩溃|C秦迄清间在转变过渡中|D秦迄清包含多种社会|合计

补充前统计数| A14 | B15 |C2|D2|合33
补充后统计数| A 24| B 20|C3|D2|合49


表3: 关于秦迄鸦片战争中国社会性质各种意见及其代表人物

各种意见|代表人

A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郭沫若
|后期封建社会|刘兴唐
|“变相”封建社会|李达
|官僚主义封建社会|王亚南
|封建地主制社会|吕振羽、邓拓
|亚细亚形态的封建社会|陈伯达

B非封建社会
|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陶希圣(前)、梅思平
|专制主义社会|王礼锡、胡秋原
|前资本主义社会|李季
|佣佃社会|陈啸江
|亚细亚社会|魏特夫

C从封建向非封建过渡之社会
||周谷城、戴行轺、

D包含多种社会
|秦汉为奴隶社会,三国至五代为封建社会,五代以后为先资本主义社会|陶希圣(后)
|五胡十六国前为奴隶社会,其后为封建社会|王宜昌


以上统计虽然不是完整无缺,但已能反映大体情形,从中可以看出:一、上述论者虽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期主张不一,却没有主张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封建社会的[12] ;二、对西周或先秦为封建社会,多数学者不持异议,因此,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及相关问题的争论,聚焦于对战国秦汉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社会性质的认识和把握上[13] ;三、关于战国秦汉以后的社会性质的主张,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其中,是否封建社会之争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