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关于桐梓县境土司与土官的研究(一)

关于桐梓县境土司与土官的研究(一)

详细内容

提要:经余多年探究,感觉桐梓一县的土司土官,似与他地甚是不同。其特点为出现晚,辖地窄,势力弱,延续短,以汉族为主体,均为外地奉旨迁入,以战功受朝廷封赏,奉朝廷为正统,以朝廷的名义统治辖地,与辖地居民的关系乃官与民、族长与族人的关系,等等。与其说是土司,还不如称其为朝廷封赠的羁縻建制的世袭土官,更为确切。
主题词:桐梓土司土官存在性质研究

在人类历史方面,桐梓一地,有着许许多多未解之谜,至今未能破解。譬如,考古研究确定,二十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乃至用火的遗迹。可是其后,旧石器时期的“桐梓人”,就好像在地球上蒸发了似的,居然二十多万年不见踪影。人不见人,墓不见墓,毫无踪迹。直至两万年前,才又在县城郊的马鞍山偶现尊容。随即,又消失在莽莽野山之中几达两万年。仅仅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始在今桐梓县境置了个夜郎县,就此,历史学界的历代专家们还争论不已,这个县置于何处,迄今尚无定论。据说贬了个诗仙李白来夜郎流放,有说来了有说没来,还辈辈代代吵个不休。不管如何,在这块地方,总算又有了人的迹象。但是直到如今,除了县名和李白的流放,中国历史上关于这块地方仍是一片空白。这个夜郎县置于何处,管辖凡几,人为何种,数有几多,官为何衔,姓甚名谁,等等等等,举凡一切封建行政建制所应有的一切,竟然正史、野史、方志全无记载,一片空白,除了传说还是传说。即令县境方志偶有涉及,也难辞牵强附会之咎。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硬要说属于有史料价值的文字实物记载,实在说,今存最早的只能首推元代元统元年癸酉(1333)张长官开修松坎堰的摩崖了。可是这迄今仅七百来年的古迹,对于有二十多万年古人类历史的桐梓,对于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的神州古国来说,这点历史未免也太短了吧。而作为人类活动历史特别重要的佐证之一的墓葬考古,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贵州、重庆等省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桐梓县境内历五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发掘清理了数十座宋墓,获得了大量有重要意义的丰富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却从未发现过除清代宋代之外的任何墓葬。这就奇了。文字的历史可以毁于兵燹水火,用泥土石头修之唯恐不牢固的墓葬,却不是可以全部顷刻之间消失于一旦的。就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都是自生自灭,那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前四千年里,周遭都有人群在生产生活,不可能就桐梓这块地方没有人烟吧。既有人群,就不可能不死人不埋人吧。为什么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乃至元明,几千年的这么多朝代都不见墓葬呢?这样整整齐齐的历史断层,不是太有点离奇了吗?!
所以我认为桐梓一县的历史还大有研究的广阔疆域,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仅就桐梓一县的土司与土官,自古已有之。但于此的研究,却长期以来几乎是空白。实感遗憾。本文试图就此做一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经余多年探究,感觉桐梓一县的土司土官,似与他地甚是不同。其特点为出现晚,辖地窄,势力弱,延续短,以汉族为主体,均为外地奉旨迁入,以战功受朝廷封赏,奉朝廷为正统,以朝廷的名义统治辖地,与辖地居民的关系乃官与民、族长与族人的关系,等等。与其说是土司,还不如称其为朝廷封赠的羁縻建制的世袭土官,更为确切。详见于后:

一、唐代置夜郎县以前,今桐梓县境无土司及土官
经本人长期反复搜寻和研究,至今尚未发现,今桐梓县境内在唐置夜郎县以前,有过土司和土官设置及存在过的确凿证据和文字记载。因此,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似可以认为,在唐代设置夜郎县以前,今桐梓县域内,没有土司和土官的存在。

二、置夜郎县至建播州期间未见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设置
在唐代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壬寅,下同)置珍州夜郎郡下设夜郎县,至唐僖宗干符三年(876,丙申)朝廷遣杨端复播州,并世袭其守的234年之中,今桐梓境内亦未见有关于土司土官的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同理,也可以认为,在此期间,桐梓境内仍然没有土司土官的存在。

三、置播州后桐梓县境长期未见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设置
在播州的前期,虽然因为战功,朝廷封赏了若干的功臣官职并敕其迁族人居播地“世袭其守,永镇边夷。”但是实际上,分封于桐梓境内的几位杨端属下的重要部将,都几乎是在封赏的同时,因朝廷调用和自返原籍而离开了今桐梓县境,实质上并未赴其职守。(此情以下将详述之)所以,播州前期的两百多年间,今桐梓境内依旧没有土司土官的直接存在。只是笼统地分别归属于南边的播州、北边的珍州、溱州所属的带水、夜郎、溱溪、荣懿、扶欢等县。只有县境南部蒙山以南的地区才属于播州土司杨氏土官的辖区。

四、宋元间始有土司土官设置
实际上,在今桐梓县境内,进入正史的关于土司土官而又和县境直接相关的历史记载,最早的恐怕就只有下述两条了:
《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载:“真州副长官骆氏《宋史·徽宗纪》大观元年(1107),涪州夷骆世华骆文贵内附。二年六月乙酉以涪夷地为珍州。《地理志》珍州下,大观二年,大骆解上下族帅献其地,复建为珍州。《诸蛮传》高州蛮下亦云:大观二年,有骆解上下族纳土,复以珍州名是,是真州之骆,出世华、文贵无疑。”上下骆解,即今之桐梓县与正安县接壤处的黄连乡的上骆解(今已讹称为上螺蟹)下骆解(今已讹称为下螺蟹)两地,该乡该地长期以来一直属桐梓县管辖。迄今两县接壤处骆姓居民甚多。

“珍州田氏(宋太祖)干德三年(965),七月,珍州刺史田景迁(“迁”有作“千”、“仙”、“平”者,待考)内附。(太祖)开宝元年(968),珍州刺史田景迁言:本州连岁灾沴,乞改为高州,从之。(考《宋史·高州蛮》云:高州蛮,故夜郎也,在涪州西南。宋初,其酋田景迁以地内附,赐名珍州,拜为刺史,以地多火灾请易(朝廷允准改名高州,时称西高州)。今年(徽宗)(大观二年1108)有骆解上下族纳土,因复以珍州名云。”

这是今桐梓境内土司土民存在史实中,最早、最准确、最完整的正史记载。这足以证明今桐梓境内自宋朝始有土司土官。只是而今的上下骆解仅有两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孑遗在今桐梓境内,遥想千年前,骆氏两土酋内附时,所纳之土定当不止于此,许应包括今正安、绥阳、道真和桐梓四县的相当大的一片地域,否则,朝廷岂肯以一弹丸之地,在已废多年后复以珍州为名,并封其为副长官,后改称真州副长官。

在今桐梓县境内,川渝黔交通重镇松坎场,有一处史志学界公认的古迹:贵州省境内仅次于遵义县大水田的,建筑最早的人工水利工程——松坎堰。在该堰中部一侧悬崖之上,镌刻着一通摩崖,上书:“大元岁癸酉张长官开修此水元统元年记”。此乃今桐梓县境内于元代即有土司土官的铁证。这里的文字和实物都明白无误地记述了,元代有张姓长官曾经镇守此地,并开修了松坎堰,“陂爬抓溪之水,沿场后石壁三里而入沙湾之田,右沿马鞍山而入黎氏坝之田。……溉田多亩。”虽然,至今我们尚未能考察到该张长官的名讳、职衔、何方人氏、任免时间等等,但有几点则是明确的,即张长官确有其人,张长官开修松坎堰确有其事,摩崖犹存石壁,堰水依旧溉田,民众还在受益,人心依然思张。

“《遵义府志》云:按《元史·地理志》,八番顺元蛮夷官,后有管番民总管。其属诸等处注云,各设蛮夷军民长官,播州军民安抚司所属当亦然。史载府一,等处十九,不称等处十二,大率皆有土官,今其地且半不可考矣。……曰:溱洞涪洞等处,桐梓县郭外有溱溪,有方家洞,水暗达涪州,即其地。……据此则桐梓之有土官固不殊于各等处矣。”(末句见民国《桐梓县志·土官》)

此外,根据家族谱志记载,自元朝起,陆续又有些来自中原的豪雄大户,奉朝廷旨意率兵入播,以战功分封为“世袭其守,永镇边夷”的土司土官,其中就包括再次入播的令狐、成、娄、梁、赵等大族。

五、桐梓县境存在过的土司土官
在桐梓县境内,很久以来就流传着“成、胡(在桐梓方言中,通称令狐为hu)、杨、赵、王、张”的口诀,以前没做深究,天然以为就是藉此通称桐梓的大族,但又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丁兴旺分布亦广,并不亚于上述六姓的大族又不在其内。近来反复研究之下,方才弄清楚这就是土官土司和其他氏族的界限。仅仅是没有包括下娄化里的娄、梁二姓而已。这六姓就是早年的上娄化里的六姓土司土官。其时上下娄化里几乎就是今桐梓县全境。所以,可以认为,在土司土官全盛时期,桐梓的土司土官就是上娄化里的成、令狐、杨、赵、王、张和下娄化里的娄、梁八姓。至于其他久居桐梓的大大小小的氏族,则是在不同年代以不同的原因,先后从外地迁入桐境。以至于今日之桐境,六十八万人口中,早已无一本来意义上的土著、原住民了。关于这一点,虽然史无明载,但根据现有方志及各姓族谱所载,即可互相佐证之。仅引述于后:

《贵州通志·土司土官志》引《瓮安县志》云:“会南诏陷播州,久弗能平。(唐)僖宗干符二年(875),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太原杨端应募,帅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犹)崇义其一也。”令狐、成、赵、娄、梁五姓封于今桐梓境,以归化司名之,隶于杨氏播州。但事实上,该五姓以各种原因均未就任,又几乎都是至元代中期,才又以各种因由再度入桐境定居并仍任土司。犹崇义“封于瓮水”“设司江界河”。其后一支迁桐梓元田坝,五世孙犹道明中进士在朝廷供职,殁后葬于桐梓元田坝,其地有犹道明故宅读书处及其墓。(《犹氏族谱》)

其中,杨氏因其统辖全播,族人世代散居于播州各地,繁衍生息,为当然之义,且以其贵族身份行土司之权也是必然,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其他五姓则情况各别。此下将详述之: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然而,当日桐梓,仍旧夜郎。时隶播时隶珍时隶渝之南平军,播有宣慰宣抚安抚各土官,……惟桐梓由州而县由县而驿,上而长官下而把目土舍,未必不如真州之郑氏葛孙后裔、骆氏世华文贵,仁怀之袁鼎可以确定其地确指其人者。特以年湮代远方策无存,仅据父老之传闻,乡里之遗迹,土官原委祗得大概而已。”

成姓:《成氏家史》载:“唐僖宗干符二(应为三)年,帝命我四十五世祖展公率师(十四姓)诸公入播,平南蛮反叛,奋战六年,平定南诏,帝命平南诸将永镇边夷。而我展祖仍返原籍山西太原,又传二十余代,历时四百春秋。至元太祖十六年己卯岁(1280),因古夜郎即川黔地有铁头僧诱惑诸夷作乱,帝命我昌公祖率师平播,力战数月,败铁僧于鼎山城。播地平定捷报传京,元帝加封昌公祖太尉平播大将军,都戎指挥使,赐地夜郎里溱水涧坝(今三座寺上坝一带),领照为业,定居至今。”

“于元须(顺)帝三年乙亥(1335),昌公祖奉命平乌黎之乱,为流矢所中,殁于王事,乃送灵柩回太原安葬,行至(元田)西山铺途中,绳子突断,灵柩坠地,经三续三断,故停柩于此。又名栖丧铺。请巫占卜,意及昌公不愿回原籍,愿安葬于此。于是测定朝阳山腰(今三座村后泥坝)为昌公安息之所,其谭氏亦墓于斯。迄今近七百年,传代二十余世。”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又按《心斋随笔》载:唐时入播七姓,……之后当亦世为土官,今无考矣。县中令狐、成姓最蕃。即其后裔采册:唐僖宗……成展敕封中军右护卫将军,总领镇戎侯,平播奏凯旋师。其后裔成昌,在元时敕封平播参军,追封奉议大夫,赐剳安居。子成俊袭职,籍管提调重庆播州等处地方。三世成嗣宗袭职管军,升授同知都匀军民府司马大夫,又授云骑尉,升奉议大夫。其墓俱在涧坝村,子孙世居,其官称不可晓。”此即成氏于分封后,返回原籍,四百年后,后裔再度奉命入播,再度立功受封于桐境,遂为土司。

令狐姓:《令狐氏续修谱志》及《令狐氏史话》载:“公元876年即唐僖宗干符三年,令狐颉第四十九代嗣孙令狐滈,官拜左护卫将军,偕同杨端、成展、安增、郑畋、罗荣、骆世华等七将军领兵入播,,奋战六年平服南诏后,官拜左护卫将军,镇抚播地。后加封为西川节度使,世袭相传,并奉旨永镇边陲。令狐滈殁后,国葬于阆州(今四川阆中县),其子令狐振袭爵,任左护卫将军,镇守葫芦关等关隘。”

“第六十五世(令狐)元,字维新,配谢、李氏子益、武。(注:明太祖时即公元1368——1398年期间,四川阆中人,令狐元任镇殿将军、义勇侯,监管粮饷,督军事。时年七十多岁,率子益、孙彪,平乱入播。益袭父职。武回山西原籍猗氏县承宗祀。)……令狐元……率子益、孙彪,平溱、播二州,大战捷阵溪,智夺鼎山城,功成留守,镇抚播地。”“……智诛蛮僧,安抚余众,逆者逐于不毛之境。令狐元三代获功,受赐永镇边陲。其子孙世承祖业,后世居川黔滇三省,尤以黔北桐邑为多。”“子益孙彪俱世袭,曾孙昌官封宣慰使司宣慰使,兼管军民事。生八子,钦、鉴、镜、钟、锡、铨、镛、钢。迄今一、二、三、五房仍居原籍(桐梓)”“元、益、彪、昌四代祖墓葬蒿芝坝团圆堡(即今桐梓县城南三里旧城坡南侧)。”此即令狐氏入播分封升迁、再入播、再受封、定居桐邑并传承至今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