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子宫肿瘤;,平滑肌瘤;,子宫切除术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35岁的女性约有20%患有子宫肌瘤[1]。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女性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育龄女性年发病率达70/100 000[2]。两者发病均与雌激素代谢紊乱密切相关[12]。近年,随着SLE治疗水平的提高,10年生存率达75%,SLE患者并发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几率也增多。笔者回顾分析1999年10月~2005年10月住院手术治疗的8例合并SLE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8例,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参考文献[1],SLE的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分类标准[3],分别占同期子宫肌瘤、SLE住院病例的0.38%,1.65%。患者年龄(38.2±4.5)岁(31~45岁),SLE病程(6.4±2.7)年(3.4~12.3年),SLE活动指数(SLE DAI)0分、1~3分各4例,平均1.0分。4例已停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1.2~8年,另4例口服泼尼松5~10 mg/d维持治疗。子宫肌瘤病程(5.4±1.8)年(2.0~7.1年),其中2例子宫肌瘤诊断先于SLE。8例患者均有月经改变,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并继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Hb)51~87 g/L,4例伴下腹坠胀、腰酸。肌瘤类型:黏膜下3例,肌壁间2例,多发性3例。血小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红细胞沉降率、C3正常,Coomb’s Test、抗磷脂抗体阴性,尿常规、肝肾功能、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
1.2 结果 6例患者入院前不规则应用丙酸睾酮等雄激素治疗2~28个月,阴道出血无明显减少。3例未生育患者(年龄31~33岁),其中黏膜下肌瘤1例,肌壁间肌瘤2例,行肌瘤切除术;另5例行子宫切除术。6例术中输浓缩红细胞200~600 mL,术前1 d至术后2 d常规予甲基泼尼松龙1~1.5 mg?kg-1?d-1 预防SLE复发,此后泼尼松恢复术前剂量,术后SLE病情稳定,SLEDAI不增高,Hb明显回升,切口Ⅰ期愈合。
2 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SLE患者体内存在性激素调节紊乱,雌激素/雄激素比例明显增高,雌激素作用增强而雄激素水平显著降低[2]。子宫肌瘤组织内雌激素及其受体含量增高,绝经后子宫肌瘤停止生长,甚至萎缩、消失[1]。因此推测SLE与子宫肌瘤在女性激素代谢紊乱方面有相近的发病基础。随着SLE疗效的改善,长期生存的SLE患者增多,其并发有临床症状子宫肌瘤的可能性也增大,但目前尚无SLE并发子宫肌瘤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组以SLE诊断入院,故未常规行子宫B超等检查筛查,因此不能准确反映SLE人群中子宫肌瘤的患病率。
SLE并发子宫肌瘤患者阴道出血增多的病因可能与子宫肌瘤引起阴道出血增多的病因有关外,还与SLE患者血液系统受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狼疮抗凝物致全身出血倾向及患者长期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关。临床上应注意SLE合并子宫肌瘤与单纯SLE或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前者月经过多一般出现于SLE活动期,常伴有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SLEDAI升高,血小板减少、狼疮抗凝物阳性,而后者无全身多部位活动性病变,且肌瘤所致出血与瘤体部位、大小相关,不伴有妇科外其他脏器出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