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下)(一)
详细内容
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但距离全面、大规模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还有一定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于1997年前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注:马晓河、蓝海涛:《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发展政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8期;王岳平:《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根据国际经验,在这个阶段,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工农关系将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发展也将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通过对2003年我国人均GDP 、农业GDP 比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等主要指标的测算,并与国际上可比的参照指标进行比较,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见表3)。
表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及国际比较
注:n.a 为无数据;a.括号外数据系按汇率计算而得,括号内数据引自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的结果(1998年/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b.括号外数据系按官方汇率计算而得,括号内数据为2002年数据,引自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的结果(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c.转折期是指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转折时期;d.1964年美元;e.农业各税包括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
从表3可以看出,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 、农业GDP 比重、工农业GDP 之比、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率、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GDP 比重等基本指标,都已经超过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转折期的国际参照值。但是,进一步把上述指标与大规模反哺期的国际参照值进行比较后,将会发现,已有人均GDP (注:如果按照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方法衡量我国的人均GDP 水平,那么该项指标也处于达到国际参照值。)、农业GDP 比重、工农业GDP 之比、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GDP 比重(注:尽管大规模反哺期的国际参照值缺乏这两项指标,但由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有理由判断2003年我国此两项指标已经达到大规模反哺期的国际参照值。)等多数部分指标(产值结构、工农业GDP 之比(注:如果按照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方法衡量我国的人均GDP 水平,那么该项指标也处于达到国际参照值。))达到大规模反哺期的国际参照值,而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少数指标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与参照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进入达到全面、大规模反哺期。或者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工业反哺农业”起步阶段向全面、大规模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迈进的转折时期。
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具有以下表现特征:
1.人均GDP 已经超过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按现价和官方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人均GDP 达到109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许多东部沿海省市已经超过3000美元,个别省市还超过了5000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2002年我国人均GDP 已经达到4390美元。这表明我国已从经济总量规模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
2.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财政能力不断增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度(1991年)外,国家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长幅度,高于GDP 增长速度,从而使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我国财政总收入达到2.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800亿元。2004年财政总收入上升到2.6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55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到2003年农业各税在全国各项税收中所占比重已经降到4.4%以下,2004年此比重更低。这表明在历史上对我国工业化曾做出重大贡献的农业税,对目前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3.农业在GDP 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二三产业在GDP 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在GDP 中的份额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1991年~2003年的12年间,农业在GDP 中的份额下降了9.9个百分点,而相同时间间隔的1978年~1990年,农业在GDP 中的份额只下降了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业在GDP 中的比重只有14.6%,二三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高达到85.4%,占绝大主导地位。农业份额的加速下降,是我国经济进入现代经济增长以工补农阶段的主要象征之一。
4.非农产业就业持续增长,农业就业比重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1997年,我国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总就业的比重首次下降到50%以下,2003年为49.1%,表明了我国就业结构开始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它标志着非农产业取代了农业成为就业的主体地位。
5.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
分阶段看,1978年~1997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7.9%提高到31.9%,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1998年~2003年,城镇人口比重从33.4%提高到40.5%,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是前者的1倍,说明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城市经济水平和城镇人口比重出现较大幅度提高,以城镇化和城市经济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已经到来。
6.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1991年~2003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3.8%下降到37.1%,下降了1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7.6%下降到45.6%,下降了1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上升的提高,消费结构明显逐步的升级,这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空间,也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7.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1978年~200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49.9%提高到92%,而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则由50.1%下降到8%。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的上升表明我国工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工业化的继续推进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已经大大减少,说明农业对工业化的外汇贡献已微不足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跨过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转折时期,正在逐步进入大规模反哺期,但距离全面的、大规模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时期还有一定差距。从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特征看,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从农业少取、多予是一种大趋势。
三、若干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实际上,从近年国家对农业实行“两免、三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公共品的财政投入等做法来看,我国的政策已经出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向。为了从政策层面更好地处理国民经济与“三农”的关系,试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建议供参考。
1.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这个弱势产业和农民这个弱势群体
从国际经验看,国民经济由农业哺育工业阶段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后,既是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型时期,也是一个容易忽视“三农”问题、导致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导致农民在工业化进程中被“边缘化”,不仅会妨碍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结构经济体,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所导致的不稳定隐患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农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农民群体和农业发展,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真正把“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宏观政策上全面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的政策,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和城镇居民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真正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成果享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