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谈重庆市非公经济的发展(一)

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谈重庆市非公经济的发展(一)

详细内容

  摘要:非公经济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是解决就业和建设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非公经济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是实现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非公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非公经济;措施
  
  胡总书记在2007年两全期间阐明了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目标:“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2007年6月,国家又批准成都市、重庆直辖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是国家推动中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寻找中西部地区特有的发展模式而设立的。为此,重庆市也已经作出了战略规划,要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构建全市“一圈两翼”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一、发展非公经济是促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政府财力雄厚,较容易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直辖市,重庆现在有3 2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2 000万,城市化率只有46.7%。而重庆市的目标是:到2020年,农村人口会下降到1 000万,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重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是如何人口的非农化转变,二是统筹发展资金来源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依靠工业化来增强经济实力,来促进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分业,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扶持产业成长,才可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才有经济实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所以,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应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是实现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非公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作用
  
  1.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十五”期间重庆市民营经济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1.8%。以往,民营经济在我市的经济结构中一直担任着拾遗补缺的“角色”,但近10年的飞速发展却改变了这一切,从1997年,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的22.8%,到2005年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1.8%,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足足提高了一倍[1]。国家发改委的资料表明,当前全国非公经济的发展速度成倍地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非公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百分之一增长到目前的近5成。非公经济投资已占全社会投资比重5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的主体。
  2.非公经济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创造了条件
  中国西部和东部差距的原因就在于非公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通过最初的外资引进,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如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和个私经济,逐步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强优势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发展成为工业大省,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70%以上,税收的50%以上,就业人口的90%以上[2]。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资金等要素向城镇流动和集聚,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新兴城市、专业市场建立起来,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创造了条件。
  3.非公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城镇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
  非公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统筹发展的主要途径。如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就是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而市场的形成又推动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以“一村一品”为纽带,形成块状经济区,而这些块状经济的蓬勃兴起,必然有效地促进地方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从而形成小城镇。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又会反作用于经济,拉动和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4.非公经济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非公经济这些年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吸纳了大量的城镇下岗人员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非公经济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农村人口转换问题的重要途径。
  重庆是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机械制造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但工业化进程缓慢,其主要原因是非公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川渝地区民营企业有较大发展,2006上半年,重庆民营经济贡献率近70%,GDP占全市54.7%。税金收入约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4.95%。但与长三角、珠三角民营经济相比,差距很大。民营经济产业层次低,主要是服务业领域,个体户数量非常大,但私营企业比重小,注册资本量小,如重庆私企的注册资本量只有上海私企的1/10。因此,政策支持重点应该放到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放到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支持体系上来,利用和调动各种政策和资源,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