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发展:创建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反思意识和专业发展越来越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当前学校工作一是需要滋养一种研究的组织文化;二是需要打造一个乐于合作的教师团队;三是需要养成一种追问教育细节的研究意识;四是需要形成一套促进学习和分享的机制。倡导教师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的教育实践,焕发教师对教育研究的热情,引导教师聚焦课堂、研究学生,主动改进教学方式,透过对教育细节的追问,主动探寻教育规律,并在不断的分享与交流中形成共同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智慧,进而在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进程中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 学校文化;教师团队;反思意识;专业发展
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是2003年成立的,尽管它是一所新建学校,但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体验到探究和思考的艰辛与乐趣,使他们拥有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拥有自主、合作、探究、诚信、宽容、理解等未来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
我们认真分析学校的发展现状,研究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社会对人的素养的要求、对学校提出的新挑战,形成了“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思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核心,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行动研究。我们始终遵循一个基本信念: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学生的发展不能等待。
一、滋养一种研究的组织文化
只有学校文化的影响,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的特色应该由学校的文化来体现。作为新建学校更易于创建一个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以此来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我们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去影响并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学校每个成员的基本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发生一种积极的渐变。
(一)系列的专业发展论坛
我校围绕“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今天我们如何做老师”“促进有效学习的行动研究”“教师的教学风格”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其目的是使教师们了解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变革要求,用更宽阔的视角共同规划学校的发展目标,用每个人的智慧共同创造“我们学校”的未来。
(二)“我们作为研究者”系列活动
我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我们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成果汇报会。围绕不同的主题,如“交流、分享、反思、提升”“行为、策略、风险”“聚焦课堂”等专题,引导教师总结提升一学期的经验,通过叙事的方式,透过对教学中一个细节的反思,形成一个观点;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形成群体的智慧;借助互联网,让外地合作学校的伙伴以及国内外大学的专业工作者实现即时的分享与互动,引发每个人的深入思考。这种讨论的价值在于能够将教师平时的、个别的、不自觉的行为加以提升,使之变成多数的、经常的、自觉的行为,帮助教师们意识到:只有源于自身经验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教师研究更重要的是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三)合作的伙伴关系
“课前必须精心备课”是学校的基本要求,至于备课过程的细节问题,如电子教案、详备还是精备等,学校不做过多的统一规定,给不同层面的教师留下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往往是谈自己对本堂课的整体印象和感受,使用的大多也是放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万能语言”,当追问“为什么”“这样做如何”时,又往往缺乏具体案例和观点。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开始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研讨方式:首先从总体上对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整体的策划,确定相对突出的主题,然后组织教学研讨,几个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团队,上课的教师除了研究教学设计,还要研究如何让听课的教师帮助自己观察课堂,反馈信息。在听课之前,由讲课的教师先介绍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提出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对听课的教师提出课堂观察要求。听课的教师带着这些问题,观察课堂并记录,之后再根据整理记录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四)消除教师的不安全感
“教师不会因为改革而受到责难”已成为我校的共识。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信念:教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如果期望教师的教育行为中有更多的尊重、激励、支持、包容,那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通过有目的的管理行为,用倡导、激励逐步代替对教师的考评、检查,为教师提供诊断性的意见和专业支持,帮助教师改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教师们感受到激励、引导,从而唤醒自我发展的工作动力。因为,教师的积极性、责任心靠的是激发、关怀、引导、提升。
“不听‘推门课’”是我校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因为“推门课”检查的色彩较浓,但有“邀请课”,教师邀请教研组同事和领导听课,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还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成果课”。这个看似不大的变化,背后却显露出教师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促进研究文化的滋养与生成。
二、打造一个乐于合作的教师团队
用团队的成长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这是我们致力追寻的组织建构目标。我校组建的教师发展团队有:学科教研组(以教学处为组织平台的团队)、年级活动组(以德育处为组织平台的团队)、互动发展组(以工会为组织平台的团队)、课题研究组(以科研处为组织平台的团队)、项目招募组(以完成阶段性任务为目标的团队)。
其中,“互动发展组”以抽签的方式,将全体教师随机分成4个小组,将一个跨学科、跨年级、跨年龄和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职务的教师组合在一起,重点培养教师的社会技能,培养团队意识,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学会为他人服务,也学会接受他人的帮助。
“课题研究组”以教师研究的课题为主线而形成,将有着相同或相似研究方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共同进行教学研究。这个组织有大有小,多的七八人,少的二三人,组内人员也是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研究内容多为通识内容,如“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等问题,每一个课题组都有相关的大学专业工作者支持。
“项目招募组”是围绕学校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发布项目要求,号召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组成的小组。有的是为一个大型的研讨会,如按做课组、汇报组、宣传组、主持人组的不同职责,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本学期的研究重点进行申报。也有的是学校的一个项目,如学校的文化符号、校园的设计、家校的沟通与共享方式的研究等。
“教学研究组”“年级活动组”的垂直管理与“互动发展组”“课题研究组”的扁平化管理形成网状的管理模型,各类团队的建立使得学校的组织建设走向多元,而“项目招募组”又为不同的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重要的是:教师身处其中,体验到的自主、差异、合作、包容等对其教育教学行为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的考核与评价也更多地指向团队,着力为学校的组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组织氛围。在这样一个友好、开放的共同体中,教师们的研究视角开始发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变,工作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每天的工作也因丰富多彩而显得更有意义。
三、养成一种追问教育细节的研究意识
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在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之中:面对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如何把学生从神游中吸引到学习上来;面对潦草的作业,如何让学生改变不良的书写习惯;面对上课铃声响过还闹哄哄的课堂,如何让他们归于平静;面对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这些都需要教师拥有丰厚的专业底蕴。为此,我们鼓励教师将自己实践中有效的做法提炼出来,通过透视小事和细节处理的差异,在与大家分享的过程中得以提升和完善,形成学校本土的、源于教师创造的专业知识,最终形成学校的知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