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特质自信心培养方法的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特质自信心;方法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增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特质自信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根据运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并结合所调查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特质自信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归纳出了六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特质自信心的培养方法供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运用,这些培养方法分别是目标设置法、归因教育训练法、表象动练法、认知训练法、思想品德教育法和积极思维法。
足球运动员在拥有高超的技战术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如果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作为心理素质之一的特质自信心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特质自信心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初步归纳和探讨,以便使我们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特质自信心的培养和训练效果的评价更加系统、客观和科学化,也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科学的心理技能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目标设置法
目标设置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设置出实现某一目的的几个目标步骤,以此激发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动机,培养自信心的心理技能方法。
根据球队每个队员的实际情况,教练员在安排技战术或身体训练时,难度要求上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能提出使运动员竭尽全力而又无法达到要求的目标,这样既挫伤了队员的积极性,又会丧失队员的特质自信心。应善于把长期目标分为不同阶段的简明、具体、可行和富有挑战性的短期目标。设置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帮助队员加强个人的责任感,使队员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这样可避免队员出现盲目失控的行为和情绪,克服心理压力,有利于集中注意和增强比赛成功的特质自信心。训练或比赛中当运动员出现失控或受到挫折时,教练员不要训斥和责骂,更不能惩罚,而应帮助其分析原因,采取合理的办法,给予适当的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使其认识到自己具备的潜能,增强其特质自信心。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可采用“阶梯式目标法”来增强运动员的特质自信心。
2 归因教育训练法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在有些情况下,由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不能有意识地注意到或清楚地认识到来自主体和客观外界诸多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哪些因素是部分能控制的,因此,也就不能明确地计划实施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练员应该引导队员清楚天气、场地、时间、裁判、观众、球迷、队友、技术动作等各种因素的可控性,并通过认知指导使他们认知结构发生某些调整和变化,认识到比赛应做到:多想技术动作、战术运用等可控因素、少想比赛结果、裁判等不可控因素,应专注于当前所要做的动作,而不沉溺于过去和担心未来,因为队员对那些可控因素的注意,会引起运动员萌发努力的愿望和成功的希望,是特质自信心增强的潜在动力。教练员不应运用外部归因(比赛难度和运气等)来解释比赛成绩不佳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的事实,因为它可能使队员产生无望感、失败感,使队员觉得没有什么办法来改变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结果,随着这种感受强度的发展,会导致特质自信心水平的下降。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归因教育重点有二方面:一是教育运动员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做全面归因,即从基源性(因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制方面综合分析活动的结果;二是要引导队员多从内在可控因素,即个人努力方面(而不是个人能力方面)归因,这是因为努力因素是自己能够认知和控制的,即使失败也不会降低期望水平或怨天尤人,从而有益于维持运动员长期稳定的特质自信心。教练员在比赛后进行的归因应避免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评价队员,不要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无论是对主力队员、还是替补队员、发挥好的队员、还是发挥不好的队员,都要实事求是,对自己的失误要勇于承担责任,并通过集体总结、个别交谈等多种形式促进队员间相互理解,缩短心理距离,强化团体的凝聚力,增进团体的和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