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一)

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一)

详细内容

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怎样转轨?怎样才算转轨?转轨的标志是什么?本文想就以上问题作简要阐述。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但本文不想直接讨论教育观念的转变,而是通过可操作、可观察的教育行为来论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必要条件,是一个基本前提。虽然高素质的教师不会必然带来素质教育的实施,但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却是必然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师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也要通过教育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本文也不直接谈教师素质的提高,而主要通过教育行为来讨论素质教育的标志。

立足差异性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几适龄儿童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第9条规定,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对一个学校来说,要依法治教,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因为是义务教育,不能实行淘汰制,要让每个学生接受九年甚至12年教育,达到初中甚至高中毕业生的程度,使每个学生学习成功,带着成功者的喜悦进入社会或上高一级学校。因先天秉赋的不同和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不同,学生智力和个性是有差异的。“应试教育”只重视对升学有望的学生的教育,而忽视甚至无视、放弃对升学无望学生的教育。学生有差异,这是客观实际,素质教育就应从有差异的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承认差异。

学生有差异,这是事实,应该承认。所谓承认,就是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要接纳智力不同、兴趣受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思想上要认可,情感上要热爱,行动上要帮助。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不承认学生差异的状况是屡见不鲜的。他们面对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提一种统一的较高要求,用一种简单的教育方法,布置同样的作业,用同一张试卷测评。对学习分化现象视而不见,不改变教学策略,依然故我,我行我素。结果,大批差生出现了,由学习差到品德差,厌学―――逃学―――干坏事,个别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素质教育不容许这种现象的出现。

二、把握差异。

所谓把握差异,就是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对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分析,然后用最适合于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程度的方式教学。布卢姆等把学生的学习分成五种类型:第一种学生通过独立学习,便能学得很好;第二种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与解释才能学好;第三种学生需要更多的例证才能理解一种概念;第四种学生比别人需要更多的表扬与强化才能学好;第五种学生需要反复多次解释才能学好。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要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学。特别要注意对暂时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要相信他们是能够学得好的,是能够跟得上教学进度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三、抓好差异。

所谓抓好差异,就是不仅要让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必修课的学习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而且在此基础上要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展,他们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所谓身心潜能,是指人的身心结构中蕴藏着的能量。它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机能性潜能,指个性内在生理、心理机能方面(如脑、神经系统、心脏、四肢、循环系统、思维、情感、需要等)的潜能;二是功能性潜能,指个性在外显的对象性活动中可能发挥出的功能方面(如学习、运动、社会活动、劳动生产、艺术创造等)的潜能。内在的身心素质潜能是外显功能性潜能发挥的根据,而内在素质潜能总是通过人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发挥功能性潜能的过程中被运用和得以发开的。这种潜能,既包括人类亿万年来生命演化而成的极为丰富的肉体和精神力量,也包括人类千百万年来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文化在人身心结构中的历史积淀。它既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也是文化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把它称为人自身中沉睡着的自然力量。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身心潜能是异常丰富的,以人的思维而言,比较保守的估计认为,人脑一生中能储存的信息单位可达一千万亿,人类至今最多不过使用了这一潜能的十分之一,人的潜能的开发是无限的。而青少年儿童时期是开发这个潜能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人的潜能或者得不到充分开发,或者将会终生沉睡不醒,对民族、对国家、对个人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特别是活动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开发学生潜能创造良好条件。那种认为文化学习尚须努力的学生不能参加活动课、选修课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这样做,就不能认为是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

重视基础性
素质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人才,而是为成才打基础,为就业打基础。

一、全面打基础

国家教委规定的课程必须全面开齐、课时必须开足,也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的首要地位不能动摇,德、智、体、美、劳全面抓。同时,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增设微型的、综合的课程,如地方课程、职业教育课程、环境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电脑操作课程、科技常识课程等,让学生身心发展有一个更宽广的基础,以便将来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就业有更大的适应性。

二、持久打基础

既然是打基础,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而要坚持6年、9年、12年,小学、初中、高中都要打基础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状况是:许多学校,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普遍存在到毕业年级加班加点,教学内容任意拔高加深,思想教育削弱了,体育活动减少了,艺术课停开了,这就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宗旨,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打基础犹如练功,要坚持天天练、日日练。小学5年或6年,初中3年或4年,除节假日外,一天都不能停,一日都不能断。

三、扎实打基础

基础教育起点要低,功夫要深。不要好大喜功,耍花架子,赶进度,烧夹生饭。写字要从一笔笔写起,横平竖直;数学要从数数开始,从加减法算起。要循序渐进,前面的简单的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决不要教后面的复杂的知识。基础的东西要形成技能、技巧,基本的读、写、算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达到内化的程度,成为学生身心结构中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素质要素。

落实主体性
主体性问题既涉及教育目标,又涉及教育方法,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我们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它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说,主体性集中了个体的主要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为了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就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觉醒、主体精神和主体意志的充分拓展、主体品质的全面发展、主体潜能的充分开发。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民主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天地。“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可落实。具体说,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