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式(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网络隐性知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管理SECI模型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隐性知识及其传播特征的分析,认为隐性知识是可以传播的。在分析网络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工具软件对隐性知识传播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同时利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理论,构建出在网络中传播隐性知识的新模式,即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对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进行管理;在网络中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为隐性知识传播提供新的载体。
一、隐性知识及其传播特性
一般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技术秘密、经验和判断力,决策时的前瞻性都属于此范畴。那么什么是隐性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曾将知识分为两种,即可以表达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1987)归纳了隐性知识的三种特性:第一,隐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知识,从本质上说,是程序性的;第二,隐性知识与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实现有关,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第三,隐性知识通常是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是难以通过言传的方式正式教授得到的。他认为具备以上三个特性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其难以交流与共享,那么隐性知识能传播吗?美国的哈里特・朱克曼教授在探讨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师徒关系时发现隐性知识是可以传播的[3]。她的研究表明,1972年之前的92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名曾当过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合作者,而且其他国籍的所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这方面的情况大体相似。所以说,尽管隐性知识不容易被交流与共享,但它还是可以通过隐喻、模型、象征性语言等形式被演示、领悟或表达出来,是可以传播的。
隐性知识如何传播的问题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如日本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1994)的知识转化理论。他在对个体与组织知识的转化过程及机理、影响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失败因素等进行研究基础上,概括出SECI模型,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综合化(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构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四种转化关系[4]。具体地说,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外化是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综合化是指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内化是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是指学习者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但SECI模型没有研究信息技术对知识转化的影响,更没有提出网络平台上如何传播隐性知识具体方法,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在网络中传播隐性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二、信息技术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
1.网络中的视频技术促进了隐性知识的社会化
网络中的视频技术使得学习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获得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感受,在网络中实现了人际传播过程中非语言因素的交流。它的运用拓展了原来“面对面的交流”所造成的空间和容量的限制,使学习者交流变得更加广泛和自由。网络视频的录像功能还可以再现学习交流的过程,使隐性知识传播过程得到记录和保存。而在传统的知识传播过程中,学习者很难拥有这样的机会,即使有这样的情境,也往往会顾此失彼,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体验这些包含隐性知识的完整过程,最终影响到隐性知识的习得。网络视频技术的运用,不仅扩大参与交流的对象和范围,其系统提供的录像功能,轻易解决学习者观察、听讲、思考与记录之间的矛盾。使学习者一方面可以安心、坦然地与他人展开讨论,捕捉智慧火花;另一方面通过录像的回放整理,可以在事后进行反复多次地聆听,品味交流者的智慧思想。所以合理使用这些网络视频技术,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提高隐性知识转化与分享的效率。
2.网络中的多媒体技术促进了隐性知识的外化
网络中的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情境化的特点。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隐喻功能,在知识表达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表达复杂知识概念上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恰当的使用它可以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外化。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使知识的表征从简单抽象的符号走向模拟仿真,对不易用语言描述的隐性知识,通过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编码,可以创设出类似真实情景,同时提供丰富的语境信息,以形象化、可视化的方式给予呈现,从而对学习者产生多种感官刺激,弥补了传统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不足。同时还能提供多重显示事实的功能,从不同角度让学习者对结构不良领域的现象进行思考,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类比和隐喻。这种以学习者熟悉的、能够接受的知识表达手法为切入点来表达他们不熟悉、其它手段不易描述的隐性知识,就像在具体问题情境,用类比和隐喻的手法,向学习者展示一个真实事件一样,让学习者试用自己熟悉的知识来逐步描述和表达新的知识,实现了隐性知识的外化过程。
3.网络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网络中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基于计算机系统并辅以头盔和数据手套的三维图像跟踪装置,能让主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环境。虚拟现实实现了人与知识之间的直接对话,使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学习环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沉浸感、交互性的虚拟环境,提供了隐性知识学习的载体,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如美国NASAJohnson空间中心等开发的ScienceSpace,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5]。它利用三维感觉界面,通过沉浸式的,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传统上比较难掌握的课程,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轨道等。ScienceSpace通过建构一些沉浸式的世界,让学习者在其内经历近光速的旅行或量子级的事件。学习者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完成一系列有关联的活动之后,通过描述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最终达到能将虚拟世界里体验到的现象和所形成的见解,转变、归纳到一个充分变化的真实环境中去。这样,让学习者在这些问题上得到一些直观的理解,为这些对象所包含的隐性知识的学习提供实质性的基础,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