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高等教育部门办学的历史追溯(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我国近代意义上的部门办学起源于洋务派所办的专门学校,这种部门办学的做法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并成为一种传统;清末民初的邦门办学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理解这段历史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部门办学在我国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部门办学;清末民初;洋务学堂
一、部门办学的一般特征及历史渊源
部门办学是产生于一定历史时期和条件下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指由教育部门以外的业务部门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权。一般表现为如下几个特征:1.在学校的设置或管理上往往由一定的业务部门。如行政部门、军事部门或工矿、企业等直接设立,或者附属于一定的企业或业务部门,由这些部门进行直接的管辖,有时,也同时接受中央教育部门的管理,但经费上接受其直属部门的资助。2.学校教学上,表现为重视实习,强调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与特定的部门或工厂、企业的联系密切;3.安排上,密切配合部门的特定需要,服务特定行业的倾向明显。4.学生的定向培养方面,往往比较单一或者非常明确,有时在学校建立之初就确定了。
前苏联是最典型的实行条块分割的部门办学管理体制的国家,但部门办学并不是苏联的独创。其实欧洲大陆国家如法国就曾存在过类似的办学形式,法国大革命前后,已经有了部门举办军事和工业学校的做法,著名的巴黎理工学院就是当时的法国内务部举办的,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渊源上来看,中国的部门办学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但在更早的时候,中国和苏联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过法国的影响。因此,建国初期确立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不仅与苏联的影响有关,更与我国长期存在的部门办学的土壤有关。我国有悠久的部门办学的传统,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中央业务部门直属的司天台、太仆寺等办学形式,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部门办学也可以追溯到清末近代洋务学堂兴起以来直至民国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开了我国近代意义上的部门办学的先河。清末新政以后,民国时期则继承了这些新式学堂的办学模式并使其得到一定的发展,部门办学从而成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
二、清朝末年:近代意义上的部门办学从萌芽到初具规模
我国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学堂是随着殖民者的入侵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逐步发展起来的,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有先见之明的知识分子主张办“洋务”、兴“西学”,以图“富国强兵”。清末的部门办学就是从洋务派办“洋务教育”开始的。
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办学习“洋文”和“洋枪、洋炮,洋机器”的专科学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语言学堂、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三类学校都具有鲜明的部门办学的性质。
1.语言学堂
从洋务派举办最早的京师同文馆开始就有了部门办学的性质。京师同文馆开设的直接起因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恭亲王奕忻发现连外交官员都不懂外文,提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建议设立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译员”和“通事”。同文馆的经费由“南北各海口外国所纳船钞项下,酌提三成,由海关按照三十月一结奏报之期,委员批解臣衙门,以资应用。此项向不解部,专备各关修造塔表望楼及一切办公之用。”为了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同文馆非常重视翻译的练习。从1876年公布的8年课程计划来看,从第2年开始就练习翻译,从简单的翻译条子到翻译选编、公文、再到译书,从第5年开始练习译书,直到课程结束。同文馆的学生主要服务于总理事务衙门,从事外事活动。有的学生在求学期间,就常常充当译员,参与外交事务。同文馆培养了很多的驻外使馆的秘书、代办和驻外使节。同治8年(1869年),以美国公使蒲安臣为首组成的出访欧美使团,访问欧美各国,其中就有同文馆的学生6名充当译员。
2.军事和技术学堂部门办学的情况
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部门办学的特征更加鲜明。以福建船政学堂为例,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在福州马尾设置船政局,并附设了福建船政学堂,亦名“求是堂艺局”,由时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亲手主持办理。当时的船政局同时创办铁厂、船厂和学堂。监督既管学堂,只管工厂;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可以说是“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这种办学形式与新中国伊始的部门办学何其相似!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的前堂添设了“艺圃”或称“艺徒学堂”,从船政局所属的各厂中选出的“有悟性的青年”作“艺徒”。开始,“艺徒”半工半读,优异者可以升为领办或工厂建功,甚至可以提升为工程师或派遣出洋学习,“艺圃”是个造船厂艺徒半工半读的场所,相当于职工培训,充分体现了部门办学为行业服务的特点。从船政学堂学生的就业来看,福建船政局大多数的管轮,管驾部由船政学堂后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另外,从福建船政学堂后来的发展演变中也可以看出它的部门办学的特点。
1913年,民国政府海军部把福建船政学堂和船政局分开,重新组成为三个独立的学校;前学堂改为福州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学校,直属海军部管辖;“艺圃”改为艺术学校。这样,本身具有部门办学性质的福建船政学堂后来就直接归属于海军部管理,成为完全的部门办学的实体。
其它的军事学堂与福建船政学堂大体类似。大多也从属于某一个军事部门,如1874年成立的江南操炮学堂附设于当时的江南制造局,几次改名后称工业学堂;天津水师学堂附属于天津机器局;广东黄埔鱼雷学堂附属于广州黄埔水雷局等;1890年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是在北洋舰队旅顺口鱼雷营内设立的:1880年开设的天津电报学堂在章程里规定其从属于新设的天津电报局,所有毕业生都将拨往各地的电报分局工作。至于技术学堂,则是伴随着洋务派开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及其技术部门发展起来的,它们大多依附于一定的民用部门入矿上或医院等,1881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的天津西医学堂是作为“总督医院”的一部分,专门为培养海陆军医官而设的医学校。1888年以后,天津“总督医院”为伦敦传教会收买,李鸿章就用本地商人的捐款在天津建了一所政府办的新医院,称为“天津总医院”,“医学校”就附属于总医院。另外,1892年在武昌设立的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1895年由津榆铁路公司承办的山海关铁路学校等也属于这类性质。
概括起来,具有部门办学性质的洋务学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附设于某一个军用部门,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机械局附设水雷、水师,电报各学堂;(2)附设于一个民用部门之下,如天津西医学堂,津榆铁路公司1895年在山海关创办的铁路学堂等;(3)直接设于军营之内,如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广东黄埔鱼雷学堂等:(4)直接由某个洋务大臣召集业务部门筹建,如上海南洋公学就是盛宣怀筹集招商、电报两局商捐建立起来的;(5)原来由某一个洋务大臣提出设立,后来归属于不同的部门;这种形式占了其中的大多数。
1906年,作为实施“新政”的一部分,清廷对中央官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史称“丙午改制”,改制的结果是中央形成了11个部。这样原来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或者原属于某个洋务派大臣主管的学校就直接隶属于中央不同的业务部门,由此,中国的部门办学得以形成,并且在民国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民国时期:清末以来的部门办学的延续与发展
经过洋务派苦心孤诣的经营,洋务学堂在后来不断发展,形成了我国近代的专门学堂和高等学堂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是相当薄弱的)。民国在继承清末高等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也部分地继承了清末部门办学的做法。民国初年,教育部管辖的专门学校有北京法政、医学、工业、农业。美术专门学校和武昌商业专门学校,交通部设立的有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传学校、唐山工业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0年改为交通大学),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等,外交部设立的有俄文专修馆及清华学校、陆军部设立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内务部办有警务学校等。此外南京有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学校等。
1918年6月,民国教育部公布的《蒙藏专门学校规程》的第八条规定:“本校隶属于蒙蔽院,由教育部考核。”表明其部门办学的属性,以上这些专门学校在1917年《修正大学令》和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以后不断合并重组,有的发展为单科大学或多科大学,继承了先前的属性,从属于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延续着清末以来部门办学的做法,成为民国时期的部门办学。
民国时期交通大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清晰地展现了当时部门办学的情况。交通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洋务大臣盛宣怀于1898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在1904年之前,盛宣怀任学校的督办,掌握办学大权。1904年,学校隶属于商部,1905年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清政府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增设邮传部,主管全国“路、轮、邮、电四政”,因学校经费来源于招商、电报两局,而招商、电报两局属邮传部管辖,因此同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高等实业举堂、辛亥革命后,原清政府的邮传部由北京国民政府的交通部接管,学校又改隶交通部,同时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从1911年直到1928年10月,学校一直隶属交通部管辖,其间校名和校址均有变动,曾出现3次较大的改组,分别在上海、唐山、北京三地办学,1928年11月,学校移交国民政府铁道部管辖,直到1937年,从1929年春至1930年秋,铁道部对交大进行大调整,基本上形成“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的“部校合作”体系。学校按铁道部交通机关的需要,全方位地调整培养方案,毕业生多分配到铁道交通系统。”部校双方恒注意供求之调剂,不如他方非患乏才即患失业也”,这样,毕业定向的交大学生学以致用,受到文通实业部门的欢迎,在学期间也无失业之忧,交大因此对优秀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1937年6月的移交事件曾引起很大的风波,从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对交大的部门管理所形成的惯性力量。国民政府把交大由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的决定,遭到交大师生、校友的极力反对,最终不得不达成妥协,宣布“本校……移归教育邪管辖,但经费仍由铁道部划拨,……校务委员会除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及奉校校长为当然委员外,由铁道部聘请三人,教育部聘请四人、共九人组成。”结果整个抗战期间,尽管交大由教育部主管,但本科毕业生还由铁道部分配或由学校向路局、企业推荐。由此形成了民国时期交通大学部门办学的延续,也成为我国部门办学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