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比较注重科学理论和技术操作,而对人文精神强调得不够,造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重理论、勤实践而轻人文、少德育的尴尬局面。探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现状,摸索解决的对策,是大学计算机乃至理工科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对策
在计算机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主要是生活在现实的、物理的世界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真切而同一的。计算机以及其后的网络的横空出世,使得人们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通过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手段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日新月异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计算机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之一,它象征着某种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向人们昭示着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神奇魔力,将人们迅速地引入了一个信息爆炸、人工智能发达的E世纪。“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科技发明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已普及到当今大多数家庭,进入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影响力和深远意义是不可估量的”〔1〕。
正是在这种时代语境下,当代大学的计算机教育获得了高度重视和飞速发展。中国的众多大学都将计算机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一些高校还将通过某种等级考试作为学生获取毕业文凭的必备条件之一。实践中,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计划中都将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操作等技术方面的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计算机的设计原理、如何使用互联网或怎样进行更深入的编程、规则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纯技术能力得到了强化,并在实践中日益熟练,客观上达到了现代信息社会对计算机操作的要求。但是无须讳言,在这计算机教育繁荣的表象之下也隐藏着一股让人忧虑的深层问题,即计算机教育日益沦为一种工具理性至上的机械式训练,无论是教育主体与对象都只是这种科学技术的一种对应物,人之为人的丰富的情感、人文精神在这里缺失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是在追问人存在的合理性或对人存在进行理性探寻中产生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2〕从更深远的方面来看,不仅在计算机教育,而且在很多的理工科的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都是一张可有可无的标签,很少有教师和学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坚持。由于对纯粹操作技术的强调和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忽视,当今大学计算机教育体制培养下的大学生表现出了种种令人难以满意之处:从计算机黑客的横行到电子流氓的产生,从沉溺于网络恋爱到网络成瘾,从数字化犯罪到信息垃圾的泛滥……虽然这些现象的产生不单是计算机教育忽视人文精神的后果,而是具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科学家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是大学计算机教育对此的忽视确实又对这些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承担着某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计算机对工具理性的无限推崇,导致了如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说的“信息崇拜”现象的泛滥――“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从。尽管人们并不了解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3〕
那么,造成中国当学计算机教育中人文精神普遍缺失的症结在哪里呢?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结合学术界的研究和实际观察,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病因的寻找:首先,“工科类专业课以其主体内容的客观性、物质性和技术性为其存在标识,以区别于一般概念中的人文类专业课程”〔4〕,这与人文科学以思想、精神为旨趣的存在方式产生了距离。较之于人文、社会科学,理、工科更强调对技术性工具的掌握和实践技巧,试图使受教育者能够迅速成为现代化机器中的一个合理的零配件;而人文精神属于意识形态中更隐秘、更间接的层面,在讲究实绩和效益的时代里自然容易被忽视。在计算机的实际教育中,大学和教师、学生都期望能够从教学活动中掌握使个人立足社会、获得生活资料的技能,他们对技术背后更为高层次的人文精神来不及作出更多的思考。其次,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科学技术的任务只是教会学习者最客观的规律、事实,为了保持其所有的客观性而拒绝人文价值观念的渗入。著名的物理学家特勒(E.Teller)甚至认为,“如果学者透过道德的眼睛来看科学思想的话,那么,他不仅作为一个道德主义者,而且首先是作为一个学者,就会犯错误”〔5〕。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在探索科学技术的道路上倾向于对客体本质属性的重视和对其之于人类社会思想、价值影响的淡漠,从而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科学是价值的载体。科学作为“真”的表现,事实上是永远和“善”联系在一起的,否则,人类长期以来不断地追求科学的意义就会丧失。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使了人类在探求真理、认识自我和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都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科学探索的动机、选择、判断、评价中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念。如果一味地突出了科学技术中的“真”的功用,而忽视了“善”在其中的巨大价值,则会将科学技术推向危险的边缘。再者,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或自身就缺乏这种意识,从而直接造成计算机教育中忽视人文教育的现状。教育管理部门囿于传统的科学观念和教学计划,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思想、方法,无法吸收教育界对人文和理工科隔绝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反思成果,客观上使得这种局面仍然继续存在。同时,作为教学实践引导者的教师,也大多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自身就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精神资源储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分析、传达计算机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包括伦理、道德、法制、情感等在内的人文精神的旨趣。这种重技能轻精神的倾向,已经为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后果,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虐猫视频”、“技校学生侮辱老师视频”乃至网络隐私案、名誉损害案等诸多事件,已经向人们显示出失去人文精神的计算机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代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过早地接受了分科教育带来的知识结构的“断裂”,这使得许多学生的思维狭隘、观察问题角度单一。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人文知识的阙如一如既往,不仅没有得到补救,反而被导向更专业的技能培养,计算机教育也陷入到了这样一种欲罢不能的窘境。先行计算机教育体制下,学生们的操作技术、理论知识可能会很熟练,但是他们缺少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充实,思想观念中缺乏一种正确的引导,这使得他们在掌握了计算机技能以后会面临严重的价值、观念的挑战。一旦这种价值、观念不够坚强,他们就很容易陷入到对计算机技术的误用、滥用中去。一些平时看来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好学生”,一旦到了少有监管的互联网上便暴露了自身人文素质缺失的一面:他们在网上我行我素,缺乏必要的道德自律,擅自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攻击他人或者造谣中伤;更有甚者,为了一试技术,居然成为黑客、电子流氓,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病毒制造者。由此可见,大学计算机教育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用优秀的、全面的精神养料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期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几近全息型的有之思想营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