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策略初探(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策略的探讨,认识到双语教育在双语教学设计中,其教学目标定位要比单语的要高,分别从课程、课堂、教师、双语内容及教材选择、评价体制策略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要创设有利于语言习得的教学环境,要求我们进一步理解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促进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策略;目的
一、前言
双语针对人的语言能力,它的意思就是“会说两种语言的”,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在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
随着生物学专业的发展,生物专业人才的逐渐国际化以及我国各院校展开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的相关大学共同培养生物专业人才,生物学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一个逐渐普遍的热点问题,而双语教学其实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并列,它是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要努力使母语与外语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穿插、相互印证。优秀的双语教师应能够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教学环境进行自由切换,这不仅需要很强的英语表达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熟练的授课技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依赖的是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下面就几个方面来对双语教学中的相关策略问题展开讨论:
二、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策略
1.注重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及课程设置。目前高校双语教学课堂教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类型,如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量运用个体一接受类。而个体探究类、群体探究类则占极少的比例。固然,群体一接受型的学习模式可能利于学习者迅速有效地占有知识,但这种优势在知识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日显苍白。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偏向大多属于高阶能力,强调的是自主和创造,而不是占有和顺从;强调是探究和发展,而不是接受和适应。因此,课堂教学的变革走向,应是从接受型向探究型变革,化低投入型的、低阶思维能力的学习为高投入型、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双语课程是双语教学开展的前提和本条件。科学设置策略要求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首先应当科学地设置双语课程,选择在适合使用双语授课的科目中开展双语教学。应该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课程和内容都适宜开展双语教学,或者说不同专业、课程和内容使用双语教学的程度应该有所不同目。因此,确定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标准十分必要:一些与国际联系紧密,尤其是加入WTO后更需要与国际打交道的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金融等),一些急需与世界发展水平接轨的专业(如信息技术、生物等),一些世界表述标准较为统一、名词同定的专业(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适宜进行双语教学,而数学、物理、生物及化学等学科,作为体睨科学规律的自然科学,客观性与规律性是其重要特征。
2.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角色。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的实施者,是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不具备高素质的双语师资,便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师资扩充策略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不断加大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满足双语教学的发展需求。因此,加强高校的双语师资建设是高校双语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解决这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首先,高校要不断加强双语教师的培养。要有效地进行双语教学,更好地解决双语教学师资缺乏的问题,首先必须从人才培养方面着手。这是从根本解决双语教学师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要不断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要尽快解决双语师资的紧缺问题,通过高校培养,虽然能够培养一大批人才,但高校的人才培养却具有滞后性,培养人才的周期也就是培养一个大学生所需花费的时间。因此,不断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最后,应不断加强外来人才的引进。
3.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性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提出,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的某些信息科学和技术课程中推动使用国外优秀教材的影印版进行英语或双语教学,以缩短我圉在计算机教学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也有助于强化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就是说提倡或强制使用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材料,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引进原版教材也要因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肓目引进。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知识载体,教材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合理选择策略要求我国高校在选择双语教材的过程中具体分析各种教材的优缺点,结合本地区、本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双语教材。
4.完善评价策略。双语教学评价指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的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做出价值判断。
高校双语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部门等;评价内容是多层的,即对学生,教师在情感、能力和实际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多方的,可以是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等;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