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和谐社会中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内涵的思考(一)

和谐社会中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内涵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冲突,这使我国传统的以弘扬集体主义为宗旨的高校德育工作遭遇了时代性的难题。很多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我,普遍缺乏集体责任感。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传统的集体主义进行了反思,确立了集体主义和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内涵。

  关键词:集体主义;集体责任感;社会转型;和谐社会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带来了文化的冲突,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不确定的态势。一些调查研究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彰显自我。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中国,一直都很重视集体主义的道德教育,因此,从理论上讲,当代大学生应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与基础教育中的青少年相比,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更大,他们的所作所为更能说明当代青少年道德状况的真实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集体责任感等德育目标并没有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得到完全的实现。
  是当代社会不需要集体主义了吗?还是我们的集体主义道德目标或集体主义的培养方法已不适应于当代青少年的个体的心理规律和突出主体的现代社会?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本文认为,在当前构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和谐社会背景下,应对传统的集体主义进行反思,确立符合和谐社会特征的集体责任感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状况进行客观评判,从而提出培养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有效方法。
  
  一、对传统集体主义的反思
  
  对包括集体责任感在内的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产生担忧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变化所引起的必然思考。1989年进行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 ”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及教育研究”就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对此展开了深刻的剖析。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人生道德理想建构 与追求中存在诸多迷惘和困惑,研究进一步指出,“当代”大学生在人生道德实践中之所以 “拒斥”集体主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种集体主义本身是不合理的。亦即是说,他们 并不拒斥、否定和批判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应扬弃虚假的集体主义,弘扬“合理的”的 集体主义。
  应该说,上述研究为以后关于集体责任感的研究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在中国的社会转 型期,人们关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困惑为什么会存在?何谓虚假的集体主义?合理的集体主义 应具备怎样的特征?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追溯集体主义的来源。
  
  二、和谐社会集体主义内涵的思考
  
  摆在我们面前关键的问题是:集体主义的内涵应该怎样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适时地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作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
  “八荣八耻”,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人不仅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民构建一个抽象意义上 的集体――和谐社会,还为此制定了与时俱进的集体主义新规范。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宗旨,而且因在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制度上更加切合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传统体制下虚幻的集体转变为真正体现人民个人和整体利益的具体形式的集体。
  集体主义的发展给我们启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不可能无视本国的文化土壤而走个人主义 的道路,更不可能重蹈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极端利己主义的覆辙。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 识到并在措施上做到,公有制之“公”,必须是劳动者真正的自由联合体,并最大限度地为 最大多数的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而不是阻碍个人利益实现的虚幻共 同体。这样的集体主义才能真正使个人在通过自主性劳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创造了集 体的利益。无疑,和谐社会中这一新的集体主义的实施进程中必将遭遇难题,但经过无数次 螺旋上升后,共产主义的集体终究会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