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高校校园道德文化的建构(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 高校道德文化生活育人知行合一
[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增强文化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强化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有序性、提升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性、探索知行合一实践途径的协调性和实效性这五个方面是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实践议题。
高校校园道德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道德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体系以及承载着道德精神的文化符号实体所构成的整体。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形态,它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校园文化之道德属性与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构建校园道德文化精神,使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依、有理可循、有事可执,塑造出博而不浅、精而不乏、深而不玄的校园文化。
1・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
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道德文化建设必然要突显其时代性内容,这是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在导向上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在内容上要具有丰富性与和谐性;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思想文化领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突显出来。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自身道德素质的黄金时期,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观念的引导,他们势必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从而无法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因此,校园道德文化必须有主题明确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观念的指导,从而使校园道德文化能够在明确的道德价值标准的指引下健康发展。
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首先要明确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鼓舞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积极向上的志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体现在道德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各个环节,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1]
同时,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上要具有丰富性与和谐性,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和谐的时代性。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和谐无疑是对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既具有科学文化素质,也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的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掌握的知识不仅要精专,还要广博;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扎实,思想道德素质也要过硬。人格的和谐,具体地说,就是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协调能力,同时能够很好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具有调节自己心理的能力。
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建设丰富多彩的和谐的道德文化,还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在内容上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应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追求科学、积极向上同时又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这种道德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所长,补己所短,增强自信,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在实效上下功夫,与时俱进地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真正发挥道德文化的育人功能。
2・增强校园道德文化信息管理的科学性。
这里所说的校园道德文化信息管理主要是指校园媒体管理。校园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如校报、学报等;光电媒体,如学校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网络媒体,如学校的官方网站、网络论坛等。可以说,这三类媒体是校园中主要的信息载体,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校园文化信息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这一平台,以健康有益的信息丰富校园道德文化生活。
一般而言,文化信息的管理活动可以从对信息内容与信息载体的管理这两个方面来把握。关于信息内容的管理,要关注:其一,校内媒体是校内舆论的主要渠道,学校需要对各类信息内容的政治方向性牢牢把关,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其二,高校是进步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在坚持思想的政治导向性的前提下,校内媒体应尽可能及时、全面地发布准确、真实的信息内容,起到普及新知识、宣传新思想、启发新思维的积极作用;其三,应当使校内媒体成为各类人群相互交流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开展访谈、评论、对话、辩论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校方与学生之间人际交流的融洽与和谐。[2]
在信息载体的管理上,应当根据学校的能力尽可能完备地设置信息发散的媒介终端,不仅覆盖面要广泛,还要注重其设置的人性化,尽可能地促成校内信息的联动机制。当然,校内的媒体运作需要一定的操作与维护成本,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状况量体裁衣,应集中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主要的媒体运作中,以此为基础整合校园媒体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校园网络文化呈迅猛发展之势,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要以窗口意识来建设好自身的官方网站,尤其还要对校内论坛进行科学的管理。网络论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言论自由的思想公器,也可以是有形世界的隐形杀手。因此,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就目前国内几个较大的网络论坛(如百度贴吧、新浪论坛、搜狐社区等)的管理方式来看,校方可以采取参与式的管理方法,通过网络规约、设置议题、网络调查、网络评选等各种方式积极地参与并引导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科学的文化信息管理,能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环境,从而对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3・强化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有序性。
一般说来,制度大致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正式制度一般指一定的文化共同体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定规则,包括正式文件、纪律规范、制度规章等。而非正式制度则一般指共同体内相互默认的隐性人际交往规则。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往往并非是完全契合的,两种制度形式的对立往往会造成双方的制度效用“递减”或“失灵”。而这种矛盾,在校园文化生活领域中反映得也较为突出。
高等院校一般都有相关的正式规范,如一些文化管理条例、大学生文明守则、文明公约、校园道德规范等。不过,这些正式制度虽然设置齐全,却往往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多数大学生置身于自己的“小群体”、“小圈子”,有各自的活动方式与舆论平台(如BBS)。小到一个宿舍,大到一个小团体(如同乡会),人际交往的非正式规则随处可见。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往往都比较注重自身所处的小共同体内的非正式规则,而对学校的明文制度即使不抵触也不怎么关心或认同。这就使得学校的一些文化规范形同虚设。这种现象正是文化的正式制度与学生群体内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相互对立的集中体现。因此,应当找到一种合理健全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减少制度效用的“递减”与“失灵”,使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形成合力、互相补充。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实践尝试,高校应该有序地开展道德制度化建设。
道德的制度化建设包含这样两层含义:其一,在校内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隐性规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分析与判断,把握这些规则的存在条件与成因,使一些合理的、契合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规则能够被总结和提炼出来,因地制宜地逐步地把这些规则上升为简约的、正式的道德规范,从而既贴近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深化了正式的文化规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其二,道德的制度化建设不仅包括道德制度建设,同时,也包含制度道德建设。所谓制度道德建设,是指制度的设计、安排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要体现学校所崇尚的道德文化精神。制度道德不仅应该体现在学校明文规定的一些正式的道德规范中,同时还应该体现在学校所颁布的一系列其他的正式制度当中。道德制度化建设的这两方面应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良好的道德制度化建设应该是一套合理的、有序的校园文化规范体系,它既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则,又能高于这些规则,从而使学校的文化精神能够在校园内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自由地流淌。
4・提升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性。
要使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全面发挥作用,就必须以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高校校园的道德文化建设。校园道德文化应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潜移默化地习染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环节、各层面、各阶段系统地发挥作用。因此,在高校道德文化建设中,必须系统地优化道德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环境可以教育人、感染人、启发人、塑造人。辩证地把握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充分认识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环境塑造着人,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改变;另一方面,人的自我改变借助于环境的改变而得到强化。如果人们所处的环境系统在精神内涵上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环境的育人效用将得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