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等师范院校的公体课程体系(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师范院校 公共体育课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国23所高等师范院校58位体育教育专家的调查和访问,提出构建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隐性教育、教学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学保障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
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体系,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远意义和价值内涵,正确把握这门课程的教育方向、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培养以人为本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等,是高校体育教师甚为关注的问题。为此,本课题向全国27所高等师范院校发放问卷81份,回收23所院校有效问卷58份。利用华东地区高师院校体育协作会年会的机会,访问体育专家19人(其中主任或副主任17人),在此基础上对高等师范院校公体课程的体系进行了探讨。
1现阶段课程体系状况
(1)从课程设置看,23所高校都在1.2年级开设体育课。其中11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8所高校开设了体育公选课,6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训练课,5所高校开设了国防军事课,1所高校开设了体育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防军事教育未被重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教学中坚持区别对待原则不够。
(2)从教学模式看,58位专家中认为应采用“阶段”型,即第1学期与第1学年以原教学班为单位开基础课,第2.3,4学期或第2学年按选项分班,注重体现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有32人,占55.2%;认为应采用“一体化”型,有14人,占9%;认为采用传统的“三基”型,只有1人。这说明在教学模式的选用与改革方面,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
(3)从师范特色教育的内容看,23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进行了队列队形的专门练习和裁判员的培养,占61%;而国防军事教育,教师职业形体教育,班级体育指导,少年生理、心理特征教育以及体育欣赏等对于未来教师职业所需的特殊职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2公体课程体系内容
2.1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的精神,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为:“使大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增强调控情绪和抗挫折的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培养关注和参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事务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建立教学目标体系。
2.2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课:以传授健身方法和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选项课: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个性;理论课: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制订锻炼计划、运动处方,国防、军事理论、竞赛组织与体育辅导;保健课:以运动康复训练为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训练课:提高体育兴趣,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公选课:广泛接触体育学科,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教学内容体系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应结合师范教育特点,其内容应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所应开设的基本内容,还应有教师职业基本能力训练,教师带操、口令、队列队形练习,国防、军事常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多样化、综合化、基础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2.4教学方法体系
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特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才能逐步完善,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应将一般的课堂授课法与竞赛教学法、运动训练法、课外辅导法和自我提高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