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关公
详细内容
提及关公,妇孺皆知,在民间已被奉为神,有的地方尊称为关老爷,庙宇遍及全国。我故乡那个山沟里共八个村,八村共奉一位关老爷,供在我村。村北头有片巴掌大的阔地叫老爷庙,为关公庙所在。我小时候那里原本是无庙的,里面山坡乱石交错,零散地垒了好多个户的猪圈牛圈,堆了柴火;外面高堰,墨绿色的青苔铺满沧桑。既无庙,就让人不明白何以称老爷庙,后来才知原来是有庙的,“文革”时被砸掉了。从80年代中期起,逢年过节开始有人在那里烧香上供。记不得是那一年了,大队把外边的堰进行了翻修,把里面的山石硬往里开,猪圈、牛圈、树木一扫而光,场地一下开阔了许多。有好事者用五块儿大石条搭起一米多高的神龛,前面摆了一窝大大的石香炉,端端地立在场边,正冲着村街。从此,庙算是有了,香火又盛起来。一过年节,石炉里便烟雾缭绕,指头粗的香比肩而立。90年代初,大队在那里靠山为主东西盖起了七间红砖楼作为办公室和村小学教室,楼右侧里外盖了三大间,门漆成棕红。里面一间放杂物(后来在县里举办女娲文化交流会后改供女娲),中间是过道,村街从此通过,外间供了关公。关公庙先前只有牌位,后来塑了三座像,中间关公左手持书右手抚髯,端坐沉思,左关平右周仓,均披红挂彩。墙壁上则画了“桃园结义”、“单刀赴会”、“华容道”、“刮骨疗毒”等典故,门前水泥阶下是两个精致光滑的石香炉。庙门平时上锁,过年节才开。为了安全,香只能插在外边那炉子里,供品则可放在里边的供桌上。平时下了课,孩子们就在庙前台阶爬上爬下。迷信与现代的教育就这样和谐地共处,孩子们也接受着来自“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教育。
由于此处地方平整,所以也成了村里闲人聚集之所。他们在这里谈论庄稼,家长里短,也谈隋唐论三国评关公。对于关公的了解,他们主要来自《三国演义》,而作为神来敬,则有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他们只是大社会和大历史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关公原本是人而不是神,晋朝陈寿着《三国志》中“关羽传”总共950多字,简略记述了关羽的一生功过得失,包括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围、守荆州、走麦城等,死后被封为壮缪侯。此即其一生情况。他被奉为神,主要还是来自民间传说。三国后不久的魏晋时期,已经流传不少三国人物的故事,六朝笔记小说上也出现了不少以三国人和事为描写对象的故事,如晋人裴启的《裴子语林》、南朝梁代殷云的《小说》等,一人一事,三言两语而人物形象毕现。可能由于魏晋南北朝时玄学和神仙道化流行的影响,三国人物开始被注进了“神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诸葛亮,有说法认为诸葛亮已近“妖”。《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几次显圣也可能与此不无关系。隋代传说有人在玉泉寺看见过关公显圣的灵迹。到唐代,话本流行,三国人物传说更为兴盛,唐诗中也多有吟咏,李白、杜甫、杜牧等多借此发思古之悠情。宋代,三国故事已从“讲史”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说三国”的专家。《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说:“……霍四究,说三分。”记述了北宋开封之实。到仁宗朝,民间不仅说故事,为使表演更加生动,还用皮影一类的进行配合,有理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苏东坡的《东坡志林》、罗烨的《醉翁谈词》中都有具休描述。记得小时候曾有人到我村说书,两板一胡,叭叭嗒嗒,说唱夹杂,被村人围得水泄不通,往往深夜方散。不知那时情形是否与此类似。这种民间传说中,尊刘反曹倾向明显,也加入了许多对人物的虚构,关公的艺术形象也在其中日益丰满。他的“玉泉山显圣”、“扼死吕蒙”、首级开口张目等情节,应该是流传过程中为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而逐渐加入的。此外,还有关羽帮民间消灾的一些传说,宋代《老圃丛谈》转引自《小说技谈》中,关羽被招来平定一个叫蚩尤的人的叛乱。可见其神气已盛。
人们只推他为神而不推刘、张,可能与其忠勇有关。宋代有人称赞其“惜乎忠勇,前后绝伦”,既表现了言者对其忠勇的高度赞扬,也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其被人尊崇的根源:唯其绝伦才可贵,唯其可贵才可能为神!元末有诗写道:“人杰难追古解良,士民争拜关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扶风雷无匹敌,志垂明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斜阳。”
与忠勇同在者,是关羽身上的义。这种义,既有君臣之义,也有患难之中结义兄弟相帮扶的那种义气,民间流传和《三国演义》中更是对其进行了强化。元代至治(英宗年号,1321―1323年间)年间,在宋代流传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从《桃园结义》始到《秋风五丈原》,及刘渊灭晋为止,上图下文,其中张飞几乎是贯穿全书的人物,赵云、关羽等仅具初型,关、张还带有草莽英雄的色彩。到元代,关汉卿的《单刀赴会》中提到了关羽的许多故事,其忠勇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由于这种忠、勇、义符合民间的心理,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因而各代帝王也参与其中,不断对关羽加冠进爵。宋徽宗封他为忠惠公和崇宁真君,后又加封为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封为壮缪义勇王,宋孝宗改封为英济王;元文宗时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宪宗则集中上述各封号,封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这还只是王的层次,可能与古代诸侯比如战国时秦王、赵王之类相似的地位和官爵。到明神宗万历时(1573―1620在位)开始封帝,始封为关圣大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镇远天尊关圣帝君”。明崇祯年间还称为关夫子,与教育家孔子并列,清代也直接称其为关忠义。清世祖顺治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高宗乾隆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仁宗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清宣宗在仁勇后加“威显”二字,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后来竟至“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个字。清文宗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