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形成(一)
详细内容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新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而在课程实施方面,则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教师要想尽快胜任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建设高效课堂,就要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某一个老师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师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学过程中则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1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可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讨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般来讲,集体备课有以下程序:
1.1 个人研究。教师提前一周准备一周的课,所有学科组成员对照备课内容,对学生、教材、学法、课程标准、考纲要求、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入的研究,理清“八点”,即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形成书面的教学设计初稿,印发给每个老师,以备交流。
1.2 集体交流。在该环节,主持人组织大家就上周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选取有针对性的话题,如学生掌握不牢、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等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然后针对主备人的导学案进行分析。主备教师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设计作介绍;阐明自己的理解、观点及有关理论依据。
导学案一般分成考纲考情、考点梳理、考点自测、考点分类讲评和梯度训练5部分。主备人先是阐述考纲考情,确立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然后进行知识梳理,并详细讲解各个考点在本节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最后一个环节是则是说明梯度强化训练设计,比如针对本节知识点的巩固性训练题、课堂剩余时间灵活掌握处理的训练题等。其他教师则对主备教师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初稿进行修订补充。最后由学科组长统一大家的意见,提出明确的教学方案,交由全组教师使用。
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教师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也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存同求异;可以相互争执。一切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保证交流的深入和实效。
1.3 精品课展示。每周选择一个主备人依据讨论后的导学案上一堂精品课,所有本学科教师参加听课,主要听其教学方式,观察学生在听讲中所遇到的困难,找出教学实践与教学预期的差异,在评课活动中,积极研讨,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