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大众化趋势下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一)
详细内容
[摘要]高校扩招后,由于生源质量的变化,对于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挥自己优势,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就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从市场的要求出发,办出自己的特色来。
[关键词]高职 焊接 教学改革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出现的新情况之一,就是高校录取率大幅度提高,新生录取分数线大幅度下降,生源的质量也就区别于以往。
首先,扩招后,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质量低于往届,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在不同程度上偏低。其次,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感觉及社会看法的差异。因录取批次靠后,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短时间内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依旧不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部分学生在入学后有一定的自卑情绪,对所在院校及高职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及时明确学习目标,对教学的开展造成了一定阻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我们需要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层次的多样性,以及相应的生源质量的变化――是“降低”,还是“层次多样”,需要我们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树立与之相应的教育质量观,摸索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更应探索新的培养方式,真正符合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的焊接技能型人才短缺,在岗工人大多是初中毕业生或者是八十年代末期的技校毕业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焊接操作,对于先进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应用显得力不从心。我院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焊接专业)人才规格定位:不仅能操作,还应读懂图纸、制定工艺参数、安排生产工序、分析工件焊接缺陷产生的原因、确定修复工艺、熟悉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与方法等。
据中国焊接学会与焊接协会统计,在焊接结构生产一线的技术员仅占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17%;焊接技术工人队伍中,焊接技师与焊工的比例是1∶140。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焊接生产一线严重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主要归结为“五少”:①掌握高新焊接设备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少;②熟悉高新焊接技术,并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技术人才少;③熟悉焊接结构生产,能合理制定生产工艺的技术人才少;④懂得焊接结构生产管理特点的人才少;⑤焊接设备销售、售后服务的专业人才少。因此以突出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是国家战略调整的需要,是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机械制造业、机械装备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为此,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一)尊重个人发展需要的职业指导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生源考分的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意味其能力的偏低。我们着力于帮助学生及家长确定科学的学业成绩观念,淡化学生不良的自我感觉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或负面期望,积极开展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积极的专业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过去只用一个模式培养,扼制了某些人的个性,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适应了个人价值及兴趣的多样性特点。这一教育过程把目光从注重理论及研究转向了注重职业能力、实际操作等个人实际问题上,把职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角色技能与生活角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考虑老师的分析及学生认真的选择之后的专业调整要求,力求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其全面的职业自我观念,形成基本的“职业角色技能”,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开辟的多种教育类型能促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二)专业能力培养
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不是万能的,而是对某一能力有所侧重。焊接专业的能力大致可分为焊接操作能力、焊接工艺编制能力和焊接设备维护与销售能力。
1.焊接操作能力。焊接操作人员要动脑,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不仅要会操作,还要会读懂图纸;要熟悉操作各种焊接设备,选择焊接材料,使用工具、夹具、量具、掌握安全常识。按照国家焊工行业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毕业生应达到焊工高级技能(国家三级),使学生毕业就能顶岗。
2.焊接工艺编制能力。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矿山冶金、铁道车辆、锅炉容器、石油化工等诸多领域都急需焊接工艺人员。我国焊接结构生产技术总体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落后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焊接技术结构不合理,焊接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②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缓慢,而且应用面不广,焊接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速度缓慢。
我国高校焊接专业毕业生从事科研开发的相对较多,真正从事焊接结构生产工艺编制,现场解决焊接问题的人员不多,技工学校毕业生从事工艺编制又会有许多困难。而高职学院的学生在学完标准、规范、规程及一些相关知识后,再经过企业训练,就可初步具备编制工艺规程的能力,这也就是遵循培养目标的“错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