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单片机应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根据人才市场对单片机代写论文应用人才需求的状况,结合企业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生产与服务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与工作过程,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单片机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从实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项目为导向,把学习活动与完成工程(或模拟工程)项目、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各个环节相结合的高职单片机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单片机应用 高技能人才 培养 项目 模块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单片机因其集成度高、处理功能强、可靠性高、系统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易于使用等优点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家电产品、数码产品、电话、Caller ID、LCD、电子玩具等都用单片机来实现。在技术推广方面,目前仅在国内已有上万个介绍单片机技术的网站,相关的专业杂志应有尽有,许多大中城市都设有单片机术应用培训班。据全国各大城市历次发布的专业人才需求信息表明,单片机开发、应用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一直供不应求。因此,培养单片机应用高技能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在我国,近几年每年由中职、高职高专、本科等院校向社会输送了许多受过单片机应用教育的各类专业人才,为什么还会发生单片机应用人才短缺的情况呢?原因是许多毕业生虽有单片机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工程实践经历,不知道如何做项目,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因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对各个学校成功地培养单片机应用人才提出了一个值得高度重视、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
一、单片机应用技术的特点及应用人才培养定位
由于现代各种电子、电气等产品大多以单片机控制为主或将单片机嵌入到系统之中构成的工作系统,几乎都是采用单片机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多功能与智能化,将单片机与产品的开发、制造、技术服务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单片机应用属于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综合应用。要应用好单片机,就必须具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计算机软件知识与编程能力和单片机知识与运用能力,这正是掌握该技术的难点所在。
对于单片机应用人才按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单片机系统生产、操作、维护人员,主要从事单片机产品的生产、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适合的培养对象为中职毕业生;二是高技能型人才,其等级有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早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因此,对于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职单片机应用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更是责无旁贷。然而无论是可能性还是可行性都应定位在高级技工层次,否则不现实。对于高职单片机应用高级技工要求熟悉单片机的一般工作原理、软件编程、硬件的选择与使用,具有单片机应用系统结构方案的拟定、试制、现场安装与调试、故障处理等能力,并取得单片机应用高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单片机知识、技术创新人才,主要面向本科毕业生。
二、单片机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困难
单片机课程具有涉及学科多、内容多、概念多、逻辑性强、关联性强、抽象等特点,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一个单片机应用的驾驭者,除要掌握单片机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扎实的电路硬件技术和动手能力,还要熟悉计算机操作与一般编程方法。除此之外,单片机内部尤如一个“黑匣子”,看不见,摸不着,而系统外部结构因功能不同而技术路线、实现手段、元器件、电路结构等也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使初学者感到既神秘又摸不着边。据对中职、高职高专、本科学生学习单片机课程的情况了解,学生普遍都感到难学,难入门,会应用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坎”。因此,对该门课程解决教与学都难的问题势在必行。
三、高职单片机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据初步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电子信息类各专业,都力图培养单片机应用高技能型人才,但实际效果都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不合理。许多教师对单片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活动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软件编程,仅着眼于单片机本身,没有考虑多学科“必需、够用”知识与技术的有机融合,也没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更缺乏综合应用的实战锻炼。
(2)教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目前出版发行的各类有关高职单片机教材达上百种之多,内容编排基本上都是按学科体系组织。一般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软件、轻硬件,偏重系统内部微观分析,忽视如何应用的问题,甚至一个完整的供借鉴、模仿的应用系统实例都没有提供,不适合用于高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教学条件差。要使单片机应用教学达到高技能层次,必须满足必要的实践条件,但许多学校往往因经费不充裕而不愿为一门课程的教学增加较多的投入,导致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4)教学模式运用不当。对该门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许多教师进行单片机应用教学时,仍按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的模式完成教学活动,脱离硬件、实际应用去讲系统组成、指令、编程、系统调试、故障处理等,学生普遍感到该门课程抽象、枯燥、难学,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虽“学过”,但未“学会”,仍然不会应用,更谈不上熟练应用的高技能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