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以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发展为例,从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这一视角,在分析集团化办学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集团化办学的成效和体会。
关键词: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向着“以就业为导向”方向的深入发展,整个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积极进行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和研究,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获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本文以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上海交通学院”)为例,从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初步成效和集团化办学的几点启示等方面,分析和总结高职集团化办学之经验,旨在为上海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同时为上海“十一五”期间组建十大职教集团,包括组建“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奠定基础。
一、上海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
1.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概述
(1)组建模式。学院是由4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联合体,本身属于组织结构较为紧密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学院把上海市交通行业原有的不同归属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以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形式,合并转型成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这是上海市高教改革、行业办学以及集团化管理的一大探索与实践。
(2)管理体制。学院针对校区教育资源不同归属,以及多种体制并存的实际,实施“在市教委和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由学院各组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党政领导和组建学校领导7至11人组成。现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共5人,其中院长 1人、副院长4人。学院内部机构设11个教学系(部、室)、 10个党政管理部门。
(3)管理原则。学院采用本部与校区两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第一,在学院内部与校区之间,采取“三个不变”、“两个统一”的原则,即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人员编制三个不变,学院管理制度(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办学标准(专业开设、人才规格、招生计划、场地设备、师资条件、教学环节、毕业发证)两个统一。第二,对师资、设备、设施等教育资源的使用,做到优先、优惠、有偿使用,既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体现公平、互利的原则。第三,学院根据“合理、必须、节约”的经费使用原则,采用内部各校区资金划转的形式,建立了“上海交通学院共同经费”,主要用于学院行政、教务、科研、招生、宣传、会务等方面的开支。为加强共同经费的统一核算与管理,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共同经费使用暂行办法”,充分发挥共同经费的使用效益。
2.交通高职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点
(1)多种体制并存。学院各组建单位分属于本市交通行业不同的主管局和集团公司。学院作为一个整体,四个校区内部既有事业办学,又有行业办学和企业办学。这种“校区教育资源不同归属,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实体,既带来了政府扶植、行业支撑和资源共享等综合优势,也连带出诸如制度的统一性、管理的规范性、分配的公平性等管理的难点,成为集团化办学必须面对并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2)多层次办学。学院各组建单位内部除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外,还设有其他不同层次的机构,如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等机构,形成以校区为单位,中高职教育共存,职前职后并举,校企合作互动的局面。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依据职业教育办学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院采取分类、分层,以及分类与分层相结合和相区别的方式进行管理。学院与中职学校、成人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之间编织的职业教育链,使各校区成为一个办学层次较为完整的、多功能的交通职业教育的培训实体。
(3)多校区管理。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模式,使学院形成了独特的两级管理、分级负责制度,即本部对校区行使领导和指导的职责,校区对人、财、物的管理权保持相对独立。本部的职能部门主要从事招生、专业设置的协调配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审核、基础课统考、学生学籍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教学经验交流、学生毕业证书的签发等工作;校区依据学院的制度与标准,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以及学生的毕业推荐等工作;本部与校区的教学资源共享,实行内部有偿服务制度。这种创新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学院本部与校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使责、权、利得到了统一。
二、上海交通离职集团化办学的初步成效
1.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学院在原有基础上共自筹6 800多万元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的建设与改造。短短几年,整个学院的占地面积特别是教学用房面积有较大增加。以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参与投资的多项“实训中心”开发工程相继启动或竣工,专业实验、实习场所的条件和环境得到优化。为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学院增加安全防范设施和装备的资金投入,安装了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制订安全应急预案,建立报警点和报警指挥中心,全面实施校园24小时巡逻制。为有效地加强对校区的统一管理,加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联系,并最有效地缩短校区间的距离,保持第一时间管理信息的畅通,学院构筑了本部与各校区、校区与校区之间(内网与外网)互相联网的教育信息平台,同时安装了“视频电话会议系统”。2005年8月,学院还完成了学院本部所有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装。
2.综合办学优势不断增强
联合办学不仅提高了学院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配置效率,多种体制并存的办学模式更形成了学院特有的综合办学优势。政府和上级主管单位对事业、行业、企业的扶植与投资,使学院享受到了多渠道的政策优惠;广阔的行业背景给学院带来了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学院已与交通行业的200多家大中型优秀企业建立了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与其中60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书,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与美国通用、日本丰田、浦东机场等大企业开展联合办学。行业与企业的参与,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及订单式、模块式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就业质量与数量,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学院建立了较完善的职后培训、考核和职业资格鉴定体系,每年职后培训约2.5万人次。学院成人高教开设的 (业余斑)综合交通类专业5个,每年招收学员约300人。学院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训基地”、上海唯一具有汽车维修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资质的培训考核单位、“上海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点)管理网络核心组成员单位”、“上海市高校学生物流管理类职业技能鉴定所”、“上海市高校学生交通营运管理类和集装箱运输管理类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筹建单位、国际航空协会认证(全球统考、通用)LATA/UFTAA证书的培训机构、“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大学英语PET、四、六级考试考点”、“上海通用(SGM)和日本丰田(TOYOTA)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指定教学院校”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横向沟通与纵向衔接。
3.产学研结合促进校企双赢
学院以联合办学、岗位培训、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搭建的产学合作平台,有效推进了校企之间产学研的合作,使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更为宽广。学院在实施T-TEP <丰田技术培训计划)时,TOYOTA每年向学院提供该企业领先的培训教材和实习、实训设备,其特约维修站优先录用学院优秀毕业生;与美国PPG庞贝捷漆油贸易(上海)公司合作在学院建立汽车涂装实训中心,并由该公司提供免费的师资培训和涂装中心的培训用漆;与中国高级轿车修理大王――上海幼狮高级轿车维修总厂陶巍等一批优秀企业老总联手开展多项合作,获得校企双赢。2002年,作为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的委员单位,学院被市教委推荐在“上海高职高专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开辟高职人才培养新途径>的经验介绍。几年来,学院在各级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了《长三角交通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思路》、《高职院校技能培养与行业合作模式研究》、《产学合作、校企双赢》等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论文与文章20多篇,其中《搭建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平台、构筑与汽车维修业同步发展的桥梁――我校与本市汽车维修业实施‘产教结合’的实践与思考》,正式发表于“2006上海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论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