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短跑运动员的疲劳特点及恢复方法(一)
详细内容
摘要:目的:研究短跑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特点及相应恢复方法;方法:文献资料法和专家咨询法;结果与结论:短跑运动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能量耗竭、神经疲劳、代谢产物堆积、肌肉的微损伤等几方面, 疲劳的恢复手段有:整理活动、按摩、桑那浴、睡眠、营养、药物、心理恢复等几方面。
关键词:短跑;疲劳;恢复
1 引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训练――疲劳――恢复,再训练――再疲劳――再恢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逐步得到实现的,因此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意义的训练,同样没有疲劳后恢复的训练更是有害的训练。疲劳没及时恢复,就会积累成伤,而伤久便会成病,这不但无益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严重的还很可能断送一个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分析短跑运动员训练中疲劳的成因,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恢复是提高短跑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短跑的疲劳成因和恢复方面做一些初步的分析,以供短跑训练教学作为参考。
2 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了解短跑训练的疲劳特点,和一些相应的恢复手段,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
3 结果与讨论:本研究在文献方面查阅了近年来的一些运动医学、体育科技刊物对短跑训练中疲劳的报导,同时咨询了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广东省体育科研所等一些体育科研专家对短跑疲劳的研究,综合整理成本文主要观点。
3.1 疲劳特点 短跑包括60、100、200、400米等项目,是速度最大、强度最大,运动持续时间最短的运动,供能方式主要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短跑运动员不但要具备很好的爆发力还要求有很好的速度耐力。短跑运动的疲劳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耗竭:短跑时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很大,以100米为例,全程运动约10秒钟,一个体重70公斤的运动员全程需能量约147KJ,能量供给有有氧代谢供给和无氧代谢供给两种,而10秒钟的运动时间内优秀运动员也只能吸入约0.75升氧和通过有氧运动提供15.7KJ,只有总需能量的约1/10,大部分能量要靠无氧代谢提供,但是无氧代谢供能的能源十分有限,很快会被用尽,所以造成能量耗竭,从而产生疲劳;(2)神经疲劳:短跑速度快,要求运动的对抗肌与舒张肌快速交替活动,使得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快速转换,大脑皮层高度兴奋,因而易产生疲劳,不能长时间保持快速运动;(3)代谢产物堆积:由于短跑运动主要是以无氧代谢方式供能,产生了大量的代谢中间产物如乳酸,而乳酸堆积会使人体液呈酸性,PH值降低,影响肌肉的收缩功能,并使神经肌肉的传导受阻,使得肌力下降,产生疲劳;(4)肌肉的微损伤:短跑运动中肌肉爆发力大,反复多次的训练使得肌纤维产生微损伤,这从训练后血中肌酸肌酶CK大量增加可得知。
3.2 检测短跑运动的主要疲劳指标 (1)晨脉:晨脉以体能最好时的为标准,在训练日的清晨睡眠中醒来时,即刻测试晨脉,若晨脉相对体能最好时的标准每分超过5次,则运动员机体有疲劳未完全消除,需调整训练负荷的量以帮助机体疲劳的恢复;(2)肌酸肌酶CK:大强度的训练会使肌细胞膜破损,使得原本在肌细胞内的肌酸激酶CK从细胞膜的破损处流到血液中去,从而使血清中CK值升高,人的正常血清CK值一般不会超过200IU/L,若观察中运动员的CK在500IU/L以上,则表明肌肉有疲劳和微损伤;(3)血尿素BUN:BUN是体内蛋白质分解的代谢产物,当训练负荷的量过大时,体内供能物质会消耗过多,尤其是当主要供能物质糖供能不足时,就会动用较多的蛋白质分解来供能,从而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物BUN值升高,短跑运动属速度力量型的,体内蛋白质代谢多,易引起BUN值偏高,一般人的正常BUN值是在3mmol/l左右,若血中BUN值超过8.3mmol/l以上,则体内疲劳就很明显了;(4)血乳酸值:体内无氧代谢就可能产生大量的血乳酸,尤其是400米跑的血乳酸堆积更是明显,若训练中血乳酸值在18mol/L以上,体内疲劳就存在了。其它还一些机能指标也可以反映短路运动员的疲劳状况,如血色素、反应时、运动员的自我感觉等,本文就不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