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浅谈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一)

浅谈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一)

详细内容

摘要:经济社会中,员工是企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员工的优良职业道德素养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职业道德素养也是规范经济市场,实现“以德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结合日常的企业管理经验,从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出发,深入分析、探究了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对相关理论做了进一步阐述,从某一程度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职业道德 以德治国 需求理论
  
  1 树立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正当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岗位上进行职业活动时,从思想上到行为上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这种原则和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变得非常实际[1]。
  综合而言,一套优秀的职业道德规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1 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职业道德的基本职能是调节职能。它一方面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即运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职业内部人员的行为,促进职业内部人员的团结与合作。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职业道德规定了制造产品的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等。
  1.2 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1.3 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的员工素质。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因此,职业道德能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1.4 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3]。
  更深一步而言,职业道德的水平高低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还是“以德治国”方略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非常迫切。然而,人们观念的多元化及思想的异常活跃,使职业道德教育要深入开展更显得捉襟见肘且一筹莫展。过去追求的高、大、全和一味的纯理论口号式灌输,已不再为人们所接受,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如何使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更贴近生活,如何从人们的真正需求出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找准的切入点[2]。
  
  2 人的需求是职业道德的始点和归结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后,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5]: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人和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但有生存的生理方面的需求,还有情感方面的心理满足。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你赖以生存的职业报酬如何能满足到你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首先是你所从事的职业必须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求,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的职业是不可能生存的,然后是只有你从事的职业有足够多的人由于你提供良好的产品(服务)而进行消费,从而产生盈余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吃、喝、住处、睡眠、生理平衡等的生理需要。因此职业道德的形成始于他人的某种满足和自己的生理需求[4]。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岗位上进行职业活动产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也就是说它的基础必须是劳动。而劳动的过程必定会与群体和社会发生关系,因此也就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自然就有人的社交和尊重需要,因此职业道德的发展于和他人的交流过程[6]。
  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这层次的需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等。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道德原则和规范发展到自觉阶段时就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因此职业道德最终归结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
  
  3 职业道德教育的几个切入点
  
  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了解了需要层次理论也就对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需要层次理论有着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员工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7]。
  (1)切入点之一:使职工真切地感受到,职业道德是人们的生理需要----从“一种利已行为”谈起。
  教育者往往站在高处,起点比较高,但也会造成形式上的空洞说教,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逆反心理。不自觉地抗拒职业道德教育或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并不能充分地调动起积极性,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也就出现了在工作中对待顾客“笑不出来”或“僵硬地笑”的现象。如果把起点放低点,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到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及各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一个行业要在竞争中,若要取胜于对手就必须想方设法去“取悦”客户。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是“取悦”客户的第一步,而这种获得,最长远、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求职业人员为客户着想。有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职业道德,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行业内部职工的经济利益是与行业竞争直接挂钩的。从这一角度讲,职业道德的履行也是一种利己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人们堂而皇之获得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经济后盾。
  假如大部分职工能认识到这一点。为了“名正言顺”地获得更多属于自己的经济利益,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他们是乐意接受职业道德这一规范的。
  (2)切入点之二:使职工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是人的社交和尊重需要――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谈起。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生存为目的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有人会出现追求情感上的需要,这种社交和尊重的需要,主要表现为爱和有归属感。
  爱,作为人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当人的温饱问题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越来越渴望一种平和的社会氛围。然而中国对外窗户的进一步打开,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有些人误解“按劳分配”原则而“一切向钱看”,借“多劳多得”之名行“多捞多得”之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竞争,误解成你争我夺,并且以劣充优,损人利己。许多人都认为爱在社会里越来越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有人认为“人不爱我,我何爱人”,不愿从我做起,这种恶性循环结果,使人们所渴望的爱归属感越来越遥远,然而人们又真切希望爱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