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及功血(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和功能性子宫出血一直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分别为20%和30%,绝经前期功血发病率达50%〔1〕,近年,在众多的介入治疗方法中,自凝刀射频介入治疗子宫肌瘤及功血,以其对靶器官治疗的绝对微创为特色已得到公认,我们200211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和功血以来,已治疗108例子宫肌瘤和63例功血,收到满意疗效.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211/200503我院经妇检及B超检查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108例,经内膜诊刮病检确诊的无生育要求的功血患者63例,年龄24~55(38.6±3.5)岁. 单发肌瘤91例,多发性(2~3个)肌瘤12例. 共有肌瘤132个,壁间肌瘤72个,黏膜下肌瘤23个,浆膜下肌瘤(无蒂)37个. 肌瘤直径1.5~8.6 cm,32例合并月经增多. 大于40岁的子宫肌瘤患者以及所有的功血患者术前均行子宫内膜诊刮送病检,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仪器采用西安半边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BTRFB型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及妇科专用自凝刀. B超采用Aloka SSD1000 型B 型超声仪,腹部探头频率3.5 MHz,主要用于诊断、治疗监测和随访.
1.2方法手术时间为月经干净后3~7 d(如有出血不止可先吸刮内膜),常规查心电图、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肌瘤偏大应查肝肾功能. 术前半小时肌注安定、6542各10 mg,功血患者在此基础上再肌注度冷丁50 mg(也可用静脉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适度充盈膀胱,将电极板置腰骶部,在B超监测下用探针探及肌瘤大小及附着的部位,若有宫内节育环先将环取出. 宫内口较小,组织钳或凝固刀不易进入宫腔时,可先用78号扩宫器扩宫颈. 肌瘤和功血患者术前均常规6号吸刮头刮宫腔2 wk.
1.2.1子宫肌瘤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 ① 治疗范围选择:若肌瘤直径≤3 cm,可同时治疗3~4个肌瘤,若肌瘤直径>3 cm,则一次最多可治疗2个肌瘤,若肌瘤直径>5 cm,可先用米非司酮或内美通2~3 mo,使其变软、缩小至≤5 cm再治疗. ② 穿刺点选择:直径≤3 cm肌瘤,穿刺点应在肌瘤的中间;直径>3 cm肌瘤,穿刺点应在肌瘤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先穿刺肌瘤一侧或一极,然后穿刺肌瘤的另一侧或另一极. ③ 穿刺深度:黏膜下及壁间肌瘤自凝刀不宜穿过肌瘤对侧包膜,浆膜下不带蒂的肌瘤穿刺时,其刀尖距浆膜表面最少>8 mm,以免穿出子宫壁. ④ 穿刺顺序:先穿后壁,后穿前壁,先穿外侧,后穿内侧,先上端,后下端,先治肌瘤,后治内膜. ⑤ 穿刺方式:一般在不开机的状态下将自凝刀可直接穿入肌瘤中间,如肌瘤太硬不易穿刺,可将刀尖先顶住肌瘤,然后启动开关约10 s,停止后缓慢插入一部分,重复直至达到理想深度. ⑥ 穿刺时刀体方向:刀体的弯度向前壁或向后壁,不能弯向左右侧. 射频消融能量设置为20~30W,整个治疗过程由计算机控制能量与阻抗的组合,直至报警,治疗仪自动停止工作. 黏膜下肌瘤:如为带蒂的黏膜下肌瘤用鼠齿钳抓住瘤体,将自凝刀置蒂部近腔壁,绕蒂部凝切. B超纵切面和横切面观察确定刀在肌瘤内的位置,按压开关,射频消融能量设置为40 W,治疗过程直至报警为止,肌瘤超声图像由低回声变为强回声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