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妇产科教学中的效果观察
详细内容
一、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07级助产专业1班54名学生作为实验组,2班4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19-21岁,两组年龄、学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产科学》教学大纲要求,按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学学时数80 节,教学师资、教学内容、进度、学时数与实验组完全一致。 实验组:以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学为主,具体方法如下:先组织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让其端正态度,明确目的,激发参加本次学习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 全班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9个研究学习小组,每组推荐组长1名。由产科学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列出30 个研究课题,如: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调查、陪伴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产后压抑原因的调查与分析、宫外孕病因的调查分析等等,然后指导学生依次选题、设计与实施。
学生讨论后筛选出9个内容作为她们的研究课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组长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分配工作,主要利用节假日、周末等课余时间分别查阅文献、上网搜集资料、设计问卷调查表,然后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单独或由教师联系并带领深入到医院、社区医疗服务站、农村、家庭、开展广泛、认真、细致的调查、咨询、采访。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社会活动中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统计、分析,写出研究论文。最后,各研究小组选派1名代表在全班就研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与答辩。开展综合性实验与开放实验室。综合性实验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渗透与交融。如:正常分娩的“接生”实验就综合了外阴的清洁与消毒、新生儿脐带的处理,打产包等多项实验内容。此外,课余时间定时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练手的机会,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统计学方法。两样本均数比较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 果 1.调研活动范围、内容、结果。本研究活动,在产科学任课老师主持下,历时4个多月, 54名学生,调查人群1280人,直接采访病人才345人,专访医生38人,查阅病案460人。查阅文献、书刊202册,如《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妇幼保健》杂志、《高级助产学》、《妇产科学》等。写出医学专业论文9篇、经论文答辩及专家评论、其中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调查分析”、“宫外孕病因浅析” 等4篇论文被评为“优秀奖”,并给予了奖励,择优在校刊上发表。
2.教研效果评价。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理论试卷测试和实际技能操作测试,对照班级同时进行,结果如附表。附表 两班试卷测试及技能操作成绩均值比较班级容量∑Xi X Si t值 07-1 54 355598 87.7 1798.6 07-2 40 200598 69.35 2218.41.937 附表显示,两种带教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0.01),实验班综合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研究式学习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
三、讨 论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过去我国的教育方法一直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讲述法等。自近二十年开展教学改革以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各种方法均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无论哪种方法均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 脱离不了课堂和书本,无法充分打开学生的视野。尤其医学生课堂听,课后背,考试拿高分,以致到临床时却一窍不通, 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而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学习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门新型课程。
它的实质,就是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课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从而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过程,充分开发智力,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外,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和氛围, 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追根究底,在弄个“水落石出”中大胆质疑,大胆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样, 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此外,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时,各组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设计调查项目、表格、查阅、收集资料,并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尚无定论的医学问题或妇产科前沿知识,表示出莫大的兴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显示出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2.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性学习,训练了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他们未来继续学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各科研小组成员都全力以赴,节假日不谓艰难到单位调查医生和病人,收集病材;双休日走进图书馆,埋头翻阅医学书刊文献;在网上搜索国内外最新的医学动态和资料。她们从中确立了自我,锻炼了自我、挑战了自我,既体会到劳动付出的艰辛,又品尝到收获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质量。附表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学生。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问题”。课堂上,教师“设计引发争议、激动人心、使人着迷”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分析,有时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查阅文献、上网搜集资料、请教老师等,然后再进一步的整合与思考分析,使疑问渐渐清晰,最后,通过个人知识的应用使问题得以解决,而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调查中,在论文的准备、答辩中,必定要亲自动手、亲自收集资料,以“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调查”为例,一方面在见习课时,指导学生收集病史、查阅病历时密切注意并记录此病患者的年龄、孕产次、经济状况、有无高血压病家族史、是否合并糖尿病、羊水过多、多胎妊娠等危险因素;一方面让学生利用周末到医院病案室查阅近年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病历,记录以上有关高危因素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培养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亦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综述所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师生共同发展搭起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