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出发,探讨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科教材、师资队伍等影响因素,提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教学 审视
1.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审视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不难理解,《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正日渐走向“边缘化”。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学语文的定位模糊,二是大学语文地位不高;三是大学语文现行教材五花八门,四是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
1.1 学科定位模糊
一是对大学语文是强调工具性、重在提高学生读写水平,还是讲究人文性、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上比较模糊。二是教学中存在偏执现象:或把主要精力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于教材范文的解读,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或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偏离学生的文化基础,单纯在作品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三是高校办学理念越发功利性,课程设置趋向实用化,热衷于好处看得见、用得上的课程。
1.2 学科地位不高
在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公共课,但处境尴尬:学校不重视,课时缩减,甚至某些专业视其为多余的课程而取缔;学生不重视,忙于专业课学习、英语过级和计算机考试,对学习大学语文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眼下的就业大环境无形中也助长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如,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提出硬性、具体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单位偏少。这使得有些人认为,与其费心继续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有些学校适应潮流,也会有意无意放松这方面的教育要求。
1.3 课程教材参差不齐
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不适应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一味强调对古典文学乃至古典文献的学习,忽视其工具性,造成课本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加之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心态很浮躁,人的功利性很强,盛行快餐文化,当代经典作品少而又少,纯消遣作品越来越多。人们在这样的心态下,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阅读经典,尤其是古代经典作品。
1.4 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确实有所忽视,缩减课时,许多语文骨干教师相应地转向了公关、交际类等的实用课程,或从事行政工作。要保证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实现,必须培养一支具备人文素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从大学语文学科教师自身要求来说,必须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