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文言文诵读的作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重讲轻学,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重工具轻人文,不能达到人文与工具的统一。如何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认为“诵读”是一个绝好的视角,体验作为生命存在的本体方式,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诵读体验,不断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应用与创新的学习。
关键词:诵读;兴趣;语感
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大量增加了古文言的篇目。在阅读教材中,选入的古典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何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等一系列问题,摆到了突出的位置。而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以讲代读现象,严重背离了新教材乃至中学语文教学的初衷。针对如此现状,要改变中学文言文教学这种低效状况,必须废止“满堂灌”而代之以诵读教学法,返朴归真,以读为本。
一、诵读的重要性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这种心理。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散文,当读到“余泣,妪亦泣”的时候,同学们深深地为那种洋溢着的亲情所感动,整堂课都紧紧跟随作者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复杂感情。
(二)有利于培养想象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新的形象。现代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读者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且也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及积极的再创造者。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教师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地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
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鸿门宴》中樊哙闯帐对项王说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的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诵读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学生的语感自然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反复朗读,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便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潜移默化的效果随之逐渐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运用,出口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