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江淮地区玉米螟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一)

江淮地区玉米螟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介绍了江淮地区玉米螟的形态特征、发生条件及危害症状,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期为江淮地区玉米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螟;形态特征;发生条件;防治措施;江淮地区
  
  近几年,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布局变化,玉米螟种群也随之发生变化,虫害严重时会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及其种粮积极性。因此,要切实抓好玉米螟防治工作,确保玉米实现丰收目标。现就江淮地区玉米螟发生特点、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形态特征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昆虫纲鳞翅目螟科,成虫翅展2.5~3.5 mm,黄褐色,雌蛾体躯粗壮,前翅鲜黄,翅基2/3部位有棕色条纹和一褐色波纹状线,外侧有黄色锯齿状线,向外有黄色锯齿状斑,再外有黄褐色斑。雄蛾体躯消瘦,翅色比雌蛾稍深,头、胸、前翅黄褐色,胸部背面淡黄褐色,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内侧黄褐色,基部褐色,外横线呈暗褐色锯齿状,外侧黄褐色,再向外有褐色带与外缘平行,内横线与外横线之间褐色,缘毛内侧褐色、外侧白色,后翅淡褐色,中央有一宽带,近外缘有黄褐色带,缘毛内半淡褐、外半白色[1]。
  2发生条件
  江淮地区1代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为每年5月26日至6月5日,可能提前或推迟3~5 d,发生数量由越冬虫口基数决定。以2010年为例:江淮地区发生日期平均推迟5 d,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江淮西部比往年提高19.09%、东部提高8.76%。玉米螟适于高温高湿条件下,各个虫态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6~30 ℃,江淮地区发生高峰为6―9月,1代以后虫口数与天气湿度和雨水有着密切关联,1年可发生1~6代。江淮地区有时会有夏季高温高湿的特点,所以2代玉米螟(2代以后)虫害有集中性、突发性的特点。例如:2010年江淮地区雨水较常年偏大,2代玉米螟中等发生,发病级数3级,虫株率21%~40%,累计卵量61~90块/百株。
  3危害症状
  幼虫孵出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至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多为5龄,3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4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叶片被幼虫咬食后,光合效率降低;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4防治措施
  4.1农业与物理防治
  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种植抗螟玉米品种。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秆还田,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掉剩余秸秆。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2]。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江淮地区一般在6月),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 m,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 m的水池,水深10 cm,并放少许洗衣粉,灯距水面约1 m,于20:00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