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培育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研究──青岛九联集团案例分析(一)
详细内容
“九联模式”是青岛九联集团为应对“入世”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需要而创造的“公司+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九联集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场”(公司+养殖场、养殖公司+养殖园区)这一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既促进了九联集团自身扩张,又带动了相关畜牧养殖乃至青岛全市畜牧业发展。
一、“九联模式”的推广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推广“九联模式”,一大批从事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农场”(公司+养殖场、养殖公司和养殖园区)模式,普遍建立了稳固的生产基地,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06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10亿元,跃居农业第一大产业;带动饲料工业产值30多亿元、兽药产值10多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100多亿元;主要畜产品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青岛市在全国畜牧业中的地位。
1.提高畜牧业工厂化生产水平。青岛市大力推广九联经验,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畜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基地,初步走出了一条基地园区化、园区标准化的发展路子,实现畜牧业工厂化生产。目前,全市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4000多个,其中按照“九联模式”建设的现代化养殖小区300多个。其中九联集团投资2亿多元,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农场30个,工厂化养鸡车间500栋,年加工出口无公害、无药残肉鸡8000万只;正大公司投资300万美元,建成一个双层的包括12个现代化车间的肉鸡养殖示范农场,2个同样规模的养殖场(投资总额600万美元)正在建设中,3个养殖场年设计出栏无药残肉鸡720万只。在工厂化基地和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分散的家庭经营正逐步向规模养殖小区集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服务、统一防疫等系列化服务,较好地发挥了集体经济和农户两个层面的积极性。目前,青岛畜牧业形成了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专业化养殖小区为基础的奶牛、肉鸡、优质猪、肉牛、肉羊、蛋鸡六大区域性产业区或产业带,初步形成了良种化水平高、产业化规模大和外向型程度高的富有竞争力的畜产品优势区域。
2.促进畜牧业标准化程度提高。在推广“九联模式”的过程中,青岛市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产业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并以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为出发点,重点建设了畜产品质量标准、执法监督、技术支撑、示范推广、检测认证五大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九联、万福、康大集团2亿只肉鸡标准化示范基地,万福集团70万头和新雅、恒生源公司10万头优质猪标准化示范基地及一批标准化奶牛、蛋鸡养殖示范基地。由于畜牧业标准化程度高,龙头企业质量认证和国际兽医认证成绩显著,全市获得标准认证的出口肉鸡养殖场、出口生猪养殖场达到2000多个,有60多家畜产品加工企业获欧盟认证或国外兽医卫生注册,占全省的30%以上。此外,九联肉鸡出口基地、新雅优质猪基地被山东省技术监督局认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3.加快畜牧业国际化步伐。通过推广“九联模式”,青岛市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欧盟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和日、韩等国加大技术壁垒的不利环境条件下,我国畜产品出口受阻。但青岛市畜产品出口逆势而上,总量不断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表现为:(1)传统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据海关统计资料,2006年全国冻禽肉出口53290.75吨,青岛市出口19668.76吨,占全国的37%;全国冻猪肉出口268882.82吨,青岛市出口8643.24吨,占全国的3.2%;全国冻兔肉出口10251.36吨,青岛市出口2341.88吨,占全国的23%。(2)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新的出口优势产业正在兴起。突出表现为蛋品和乳制品出口的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乳品出口74860.14吨,青岛市出口16815.38吨,占全国的22%;全国鲜蛋出口94190万个,青岛市出口18838万个,占全国的20%。
二、九联集团的新探索和“九联模式”的新发展
1.“九联模式”自身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青岛市通过推广九联“公司+农场”这一模式,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国际化水平。但实践中该模式并未完全解决“公司+农户”关联机制问题,主要表现为:(1)公司和农户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虽然农场由公司与农户按一定股份共同承建,但农户仍独立经营,公司与农户是买卖关系,联体不联心。因为信息不对称,农户偷购药品、私加饲料、偷掺“社会鸡”、蒙骗公司等行为时有发生,增加了公司的生产经营风险和农户养殖风险。2002年就曾发生因农户偷购药品导致药残超标而被日本“封关”两个月的严重问题,给企业经营和农户生产造成重大损失。(2)产业化建设和经营管理费用高。在产业化过程中公司与农户共同承建一个现代化养鸡车间约需投资35万元,再加上对各养殖场实施强化管理和贯彻落实肉鸡药残及其他国际技术指标与标准,公司需要支付巨额基建费用、管理费用和检验检测费用,既加重了融资压力又增加了经营风险。(3)不利于多数农民增收。实行工厂化养殖,走规模化、现代化养殖之路,必然要求畜牧业养殖者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资金积累,导致许多原来合同养鸡户逐渐从产业链中分离出来,失去原有的增收渠道。
2.“九联模式”的新发展。为发展完善“公司+农场”模式,九联集团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借鉴发达国家股份制和合作社的经验,将“公司+农场”演变为“公司+合作社+农场”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总体指导思想是,集团组建肉鸡养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养殖公司),吸收普通农民入股并以合作社的形式建设农场,较高素质的农民还可成为农场的从业工人,将农户独立分散经营转变为养殖公司对各合作社进行统一的、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实行股份制运作、专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构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股份合作社为载体、以现代化农场为第一车间的崭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紧紧地联在一起,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农户生产风险、市场风险,使农户不仅分享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分享加工增值环节的利润,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
按照《九联集团关于创立肉鸡养殖合作社的决定》,实施的具体做法是:集团作为发起人出资2000万元成立肉鸡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向村民及公司内部职工定向募股2000万元,两者合计4000万元做为养殖公司总股本。吸纳农场所在村的农民人股,组建若干肉鸡养殖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即为一个养殖农场,存栏肉鸡10万只,总投入225万元。由养殖公司从总股本中投入150~170万元,占合作社65%以上股份,农场所在村的农民人股55~75万元,占35%以下股份,流动资金由公司无息注入。合作社的肉鸡生产由养殖公司统一管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由养殖公司统一培训。为确保农民个人股本无风险,集团公司承诺每年最低分红率不低于15%,5年累计平均分红率不低于18%(经测算,由养殖公司对养殖合作社实行专业化管理后,可降低运营成本1500万元,仅此所节约成本足以支付分红)。同时规定,人股3年后股权可按《公司法》要求转让给其他股东或社员,或由公司原价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