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发现、培育和尽快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柱(一)

发现、培育和尽快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柱(一)

详细内容

摘要:传统产业增长支柱正进入调整期,一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已经明朗。加紧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着力培养更具前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头产业,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新兴产业的振兴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关键词: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 新技术产业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与金融危机重灾区国家不同,我们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期,凭中国巨大的内在需求、凭中国金融系统较稳健的状况、凭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凭连年20%以上速度递增的财政能力,以及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我们完全有可能把眼前的危机转化为机遇。把危机转变为机遇,在产业和企业层面最重要的是利用危机的倒逼机制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在基本面尚好的情况下,面对严重的经济下滑,政府政策必须兼顾短期效应和长期效果。就是说,政府以大规模投资抑制经济下滑的措施,必须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政府的投资要产生乘数效应,引导和调动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投资,防止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首先启动基础设施投资,风险较小、来得较快、能发挥应急作用,但经济增长必须有稳固的产业增长支柱,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培育和尽快启动若干新兴产业,替代增长乏力的领域,形成新的产业投资和消费热点。
  
  一、传统的产业增长支柱正进入调整期
  
  较长时期以来,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是工业,其中钢铁、造船、纺织服装、一般加工组装、家用电器、轻工、有色、建材等产业发挥了较大作用。在这些产业中的持续大规模投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生产能力大多处于过剩状态。在国内需求无法消化的情况下,对外需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市场的急剧紧缩,使产业结构的矛盾充分显现;经历这场危机,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结构也很难再恢复。在国内外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短时期内,这些产业能维持原有市场规模已实属不易,很难再吸收大量投资和扩大销售。相应地也很难承担起拉动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必须看到,在金融危机促动下,这类产业已经进入了调整期。而这一调整恰恰是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所必须的,经过一轮大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才能为新的崛起注入动力。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没有经济驱动力这一过程几乎不可能实现。较长时期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掩盖了很多矛盾。经济回落,市场约束增强,两级分化进程加快,形成了强大的结构升级的倒逼机制。使产业和企业在顺利时看不到、想不到、不想做也做不到的事,现在看到了,想到了,也可以做也必须做了。
  这一轮调整,主要的是:第一,改变结构性低效率。在很多产业,中国总的生产规模虽然已经很大,但单个企业规模不经济、专业化分工不充分、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很多产业的生产能力布局分散,长期在低层面处于同类、同档次产品的恶性竞争状态。一些企业主业不突出、辅业占用了大量资源;有些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一些企业盲目多元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些企业达到了一定生产规模,但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不匹配,没有取得高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客观上需要经过一轮并购重组过程,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化专业化分工,优化产业生产组织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第二,淘汰落后产能。在需求特别旺盛、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环境监管不到位和地方保护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长期维持拼资源、拼价格、无视环境的生产。中国很多产业的产能是在很低的起点上起步的。单位产出品的能耗、资源消耗、产品质量、污染物排放、生产安全保障等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在相对成本上升、环境监管趋严,特别是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已经很难继续生存。此时,对那些落后的生产能力不应再用“输血”的办法实施挽救,而应继续执行能耗、资源消耗标准,严格市场准入;继续加强环境监管,淘汰高污染产能:继续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价税改革,通过市场力量淘汰低效产能。从而促使那些丧失竞争力的企业或抓紧技术改造、或调整经营结构、或转产其他产品,或通过重组将有效资产转让,收回资本。
  第三,向产业深度发展,由做大转向做强。钢铁、造船、纺织服装、家电、轻工等领域中的很多产品,我们不仅生产能力世界第一,而且市场占有率也都处于世界最高水平。然而“大而不强”是我们很多产业致命的弱点。例如美国人穿的鞋70%以上是中国企业产生的,日本人穿的衣服75%以上是中国企业做的,在量的扩张上还能有多大空间?但是,在实物量已经做到-极致的同时,我们在价值链上却始终处于低端;在这次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中,首当其冲的是那些三来一补、两头在外,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没有自己营销渠道,完全靠订单“吃饭”的企业。这场危机正逼迫中国众多产业由专注做大转向做强。实际上,中国企业在为他人打工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般加工制造技术和管理能力、有了原始积累,而且了解了所在的产业链分工格局、技术发展趋势、竞争形势,逐渐具备了向产业深度发展的条件。重要的是使企业的软实力与生产规模相适应。为此,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模式,向产业链中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这里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有无限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