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化不仅是精神和教育的需求,而且是文明传承的需求,是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本文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 新农村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村改革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
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力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资金大量投入密不可分。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改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总计859.9亿元。其中,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用达到198.96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0.93亿元,增幅25.9%。2007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用达到15.06元,比2006年的人均11.91元,增幅26.4%。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比2006年的44.6亿元增加11.53亿元,增幅25.9%。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共投入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我国将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2007年,中央投入1亿元资金,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共有20个省区534个项目被列入试点项目。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启动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增加。
2、地方财政投入以及地方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公共文化建设,落实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农村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99个,文化馆3217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当地坚持“政府主导、体现公益、扩大供给”的原则,在市级文化设施全面更新换代的同时,硬件建设投入向基层延伸。近两年以来,全市各级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农村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相续建成了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示范作用强的文化设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中已建成一级馆4个,二级馆6个,三级馆7个。截止2006年底,全市已有44%的行政村建成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大院从建设规模到活动内容都有很大的提高。2007年,在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以文化的率先发展引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成为烟台发展战略中的一大亮点。“十一五”期间,要实现13县市区有“两馆”、149个镇街有“一站”,6579个村有文化大院,这意味着烟台市文化设施承载能力将有质的提升。
烟台市在抓好村镇建设的同时,正确引导乡镇村庄开展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达标的村庄进行一定的款项奖励,通过激励政策使农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各个村庄建设文化大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了一批秧歌队、腰鼓队、健身操、京剧团,每到农闲或夜幕降临,文化大院就热闹起来,充分展示了农村构建和谐家园的新面貌、新风采。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文化事业费用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偏重于城市,造成城乡差距日益拉大。2003年文化事业费用中城市占71.9%的比例,远高于农村的28.1%;用于东中部地区的文化事业费用占总费用的78.3%,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只占21.7%。据统计,2004年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对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截至2004年7月,在全国农村38240个乡镇中,有23678个乡镇文化站需要新建和改建,2.3万多个乡镇没有文化站或设施简陋、面积狭小。许多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面积狭小、年久失修,而且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安排了1083个项目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和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3、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2004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县级剧团有名无实。
4、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足,文化演出数量很少,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数量最多的是1964年,达82万场,而到了2004年,却只有23.4万场,仅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1/4。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更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
三、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民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日益强烈,与当前农村文化贫瘠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方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改变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立足于我过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