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育的使命与基本路径(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新型农民培育,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市场型农民、文化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创业型农民;新型农民培育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育市场农民,通过发展义务教育培育文化农民,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技能农民,通过营造环境培育创业农民。
关键词: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培育
一、新型农民培育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做出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选择。新农村建设要顺利推进并取得最终成功,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带有根本性的农民问题。这是因为,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体系中,农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三农”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民的发展。蒋祖发等认为,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在“三农”体系上,农村是外壳,农业是基础,农民是核心。农业、农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农业、农村的发展首先要靠农民的全面发展。〔1〕危朝安认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培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可以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曾康霖认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差别主要是农民能力的差别,提高农民的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严书瀚认为,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和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4〕农民在“三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农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
我国农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锐意进取的改革之心。农民世世代代在艰苦的环境中,长期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方式生活劳动,加上长期受到的思想禁锢和计划经济的制约,逐渐养成了一种墨守成规、安贫乐道的生活模式。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意识很强,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农民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涤和考验,自身发生了很大变化,素质明显提高。但就目前来看,农民还从整体上存在很多不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意识和政策意识淡薄。农民对发展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财富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放意识、风险意识、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认识不明确、不到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二是文化水平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规划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是16个行业中人力资本最低的。〔5〕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1.12%,大专以上只有0.5%。在我国72万个行政村干部中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6〕三是技能水平低。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从我国农民受技术教育的情况来看,平均每1 000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4人。2003年,我国乡村从业人员48 793万人,接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的9.1%。而荷兰在工业化起步阶段,90%的农民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12%的农民毕业于高等农业技术院校,前德国35岁以下的农民中,70%以上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5岁以上的农民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也高达50%。四是创业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加之受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制约,农民将一定的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创造财富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由于我国农民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就成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当务之急,它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人是发展的本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培育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从根本上催生出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实现新农村建设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由外生力量推动向内生力量推动转变;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此意义上讲,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计。
二、什么是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一代农民群体。新型农民的时代特征是:
(一)新型农民是市场农民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对其主体的要求首先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农民基本素质的要求,也就是市场型农民的发育。首先,市场型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必备意识,即财富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这些意识不仅是市场经济对农民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前进的思想先导和动力源泉。其次,农民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不管是从事农业生产、从事非农产业经营,还是通过转移获得务工收入,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作为生产、经营和增加收入的行为导向。
(二)新型农民是文化农民
文化型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是农民自身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农民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有效贯彻与执行。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的贫困,收入贫困只是表征,深层次的是人力贫困与知识贫困。一般而言,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其经济活动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其经济活动能力越强。文化型农民要求农民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文化教育。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文化程度。文化型农民要求农民接受文化教育至少有一个底线,那就是让大多数农民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即至少12年的受教育年限。
(三)新型农民是技能农民
技能农民要求农民要有一技之长,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民增收的呼唤。不管是在农业生产领域,还是在非农产业领域和其它方面,或者是在城市二三产业领域,只有让农民具有一技之长,才能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使农民真正感受到技能水平对于一个人在社会地位中的重要意义和对自已增收致富、创造财富的巨大贡献,从而使农民自觉寻求提高技术的本领,让提高技能水平成为农民的自觉追求和思想动力。技能农民的内涵十分丰富,只要能在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管理、经营、服务、金融、信息、教育、医疗等方面有所作为的农民都是技能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