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浅议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宣传阵地建设(一)

浅议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宣传阵地建设(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 网络
论文摘要:网络的快速发展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传播的重要阵地,这是当前我们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的上网人数从2002年的591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98亿人,增加了4倍以上。超过上网人数达2.2亿的美国,成为世界上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35岁以下青少年占82%。在上网已经成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的今天,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研究和传播的重要阵地,这是当前我们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传统阵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和建设网络理论宣传教育新阵地。
  一、网络的特点
网络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它具有其他传媒,如广播、报纸、电视等不具有的特点和优越性。一是开放性。互联网能够最大限度地网罗世界各地最及时的信息,其容量不受限制,而且传递速度也很快,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查到我们想要的世界各地发生的任何信息。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互联网没有国界,没有关税。如果不加限制,全球所有网上信息都可尽收眼底。二是互动性。在网上,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在线视频等方式相互沟通交流。三是快捷性。在网络中,信息的生产、发布和传播几乎都是同时同步进行的,人们可以把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集合在一起,借助网络把信息在第一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且内容的更新速度快捷。四是平等性。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在网上网民交流的是信息、思想,不间交流各方的身份和地位,网络交流剥去了网民的权力、财富、身份、地位、容貌等因素,在网络组织中成员彼此平等相待。五是虚拟性。互联网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在网上的交流中,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文字、形象和声音都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形成了另外一个时空概念。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可以匿名,可以尽情地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信息传播。除非相互坦诚公开,否则交流对方的一切真实信息,你无从知道,因而网上是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
  二、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网络兴起之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有集体开会学习讨论、辅导讲授等;对青年学生的宣传教育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课堂讲授与讨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开阔了人们视野,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它的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虚拟性等主要特点,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网络与传统的思想宣传工作相比具有很多优势。第一,网络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作为传播信息的主渠道,应该及时收集网络中有用的信息传授给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要通过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统一的网络理论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新领域。第二,网络推动宣传者与受众者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多样化。网络特别可以变学校传统的“填鸭式”的模式为分散的多样化、灵活化形式,这样的方式更易于青年学生接受。在网络上,有电子邮箱、留言版、聊天室等许多交流方式供人们选择,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它给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建设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一,网络信息良芬不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首先,由于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可以使每一个可以上网的人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在网上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处于平等的地位。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为每一个上网的人提供了获得信息的可能,教育主体在信息方面的优先性已经不存在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信息的封闭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教育权威性也受到了弱化。而网络传播对所有想提供有关内容服务和信息的个人都是公开、公平的,它突破了党和政府机构对媒体的限制,扩大了网民接受和传播信息的自主权,必然增加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信息进行管理的难度。其次,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每天在网上传播的信息不计其数,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相当多的网民特别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缺乏足够鉴别这些信息的能力,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些信息,表面上拥有无数信息,实际上可能茫然不知所措,或者陷入人云亦云之中,失去了自己的真正思想。特别是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东西,泛滥着色情、暴力、打斗、盗窃、诈骗等,网络犯罪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一些境外西方反动势力以及邪教组织,大肆利用因特网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散布政治谣言,诽谤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误导一些缺乏鉴别力的网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严重影响其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
第二,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处于强势地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宣传造成很大压力。网络连通世界各地,没有国界,任何一个与互联网相连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发布自己的信息。目前,90%以上的网络信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作和传播的,我国在信息的输人、输出方面仅占0.1%和0.05%。西方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经济优势,在文化领域加紧对我国进行外部渗透和影响,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到处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另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操作性,易使一些网民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网络上随意制造虚假信息,散布腐朽思想,发表错误言论。因此,网络为国内外的某些势力在网上传送颓废生活观念、传播有害信息提供了方便。而作为网络的受众群体,特别是青年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成熟时期,在接受信息时,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有时良芬不分,不能明辨是非,因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