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临床观察(一)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临床观察(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比较剖宫产后不同浓度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用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 6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ASAⅠ~Ⅱ级,年龄22~35岁,体质量65~85 kg。随机分成3组(n=20),A,B,C组术后分别用0.75、0.5、0.25 μg/ml舒芬太尼混合0.15 %罗哌卡因行PCEA。分别于术后4、8、24、48 h记录VAS评分,BCS评分,PCA按压次数,镇静评分,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8 h之内,C组各时间点VAS评分较A、B两组高;C组BCS评分较A、B两组低(P0.05);术后24~48 h内A组的按压次数较B组和C组少(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B、C两组高(P0.05)。结论 0.5 μg/ml舒芬太尼混合0.15 %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更为合理。

【关键词】 舒芬太尼;酰胺类;剖宫产;术后镇痛;硬膜外

剖宫产术后切口及宫缩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产妇的康复和早期哺乳,因此,如何解决产妇术后镇痛以及提高产妇术后舒适度在临床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罗哌卡因对心脏及神经系统毒性较低,在低浓度范围内能产生良好的感觉-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已广泛用于分娩镇痛和术后镇痛。有研究报道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术后硬膜外镇痛,能减少罗哌卡因的用量及副作用,可获得更满意的镇痛效果〔1〕。结合我科的情况,笔者将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0.15 %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观察其镇痛效果,为临床提供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ASAⅠ~Ⅱ级,年龄22~35岁,体质量65~85 kg,单胎孕37~42周。排除条件:合并严重肝、肾疾病;中度以上贫血;对阿片类药物过敏;严重疼痛史。选择L1~2间隙行连续硬膜外阻滞,向头端置管3.5 cm,术中麻醉平面T6~L4。

  1.2 镇痛方法

  术毕接上镇痛泵,根据舒芬太尼的剂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0.15 %罗哌卡因+0.75 μg/ml舒芬太尼)、B组(0.15 %罗哌卡因+0.50 μg/ml舒芬太尼)和C组(0.15 %罗哌卡因+0.25 μg/ml舒芬太尼),每组20例。3组均采用奥美电子镇痛泵(韩国)行PCEA,负荷剂量为5ml,维持剂量2ml/h,PCA剂量2ml/次,锁定时间20min。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4、8、24、48 h记录以下指标:(1)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0分为无痛,10分为无法忍受的剧痛,0~4分为镇痛效果满意。(2)各时间段的PCA按压次数。(3)布氏舒适度评分(BCS):0分为持续疼痛;1分为安静时不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剧痛;2分为平卧安静时不痛,深呼吸咳嗽时轻微疼痛;3分为深呼吸时不痛;4分为翻身咳嗽时不痛。(4)Ramesay镇静评分:1分为不安静,烦躁;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能听从指令;4分为睡眠状态,可唤醒;5分为呼唤反应迟钝;6分为深睡状态,呼唤不醒。其中2~4分为镇静满意,5~6分为镇静过度。(5)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6)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组间年龄、身高、体质量、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输液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C组各时间点VAS评分较A、B两组高;C组BCS评分较A、B两组低(P0.05)。术后24~48 h内A组的按压次数较B组和C组少,其余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表1 三组术后各时间点VAS、BCS评分及按压次数比较(略)注:与A组相比,*P0.05,与B组相比,#P0.05 3组镇静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能安静配合,无深睡眠现象。与基础值比较,3组间各时间点SpO2、RR、HR及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B、C两组高;3组均无皮肤瘙痒、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见表2。表2 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略)注:与A组相比,*P0.05,与B组相比,#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