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
详细内容
怎样振兴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我想有两个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一个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一个是法治,也就是说,依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法治,来振兴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今天主要讲后面一个问题。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25年,市场经济制度的很多子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我们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转还有很多的问题,离我们的理想还比较远。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规矩。比如说,市场经济最起码的一个规矩是产权的规则,但是这种规则在中国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所以政府侵犯个人的产权、或者个别人侵吞公共产权,或者个人之间互相侵权的行为非常普遍。其次是缺乏诚信。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非人格化的经济形态。参与市场交易的人互相之间可能从来不认识,可能一次交易以后永远不再碰头。在这样的交易方式下,如果市场不是建立在一套严格的规则基础之上,这种非人格化的交易很难进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工作的人大概都能感到目前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
也有一种回答说,我们可以运用中国的传统智慧,运用中国人已经用了几千年的儒家的规则来规范我们开发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行为。儒家的这套规则可以称之为德治或者礼治。道德是这套规则的内容,礼仪则是这套规则的外部表现。“德”可以归结为“尊尊亲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的道德要求;“礼”可以概括为:“尊卑贵贱,亲疏远近,各有等差”。有些亚洲国家曾经试图用儒家思想来规范市场经济中人们的行为,早些时候规则很见成效,不过现在看起来这个试验是失败的。最近几年新加坡对这套规则有很多的批评和反思。比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在前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曾说过一句很受人们瞩目的话,叫做“儒家思想在信息时代已经过时了”。一直提倡儒家思想治国的李光耀先生为什么改变了自己先前推动新加坡发展的观点。去年2月,李光耀先生在一次公开讲演会中对他在达沃斯提出的命题作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说,传统的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称道儒家秩序的华人有着“士农工商”为序的等级观念,青年俊彦追求“学而优则仕”,而商人则社会地位低下。儒家思想所浸润的新加坡也缺乏企业家精神和强劲的企业文化。
我们现在不可能知道孔夫子当初提出“德治”、“礼治”的时候具体讲了些什么内容。但是这些概念经过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统治的运用和阐释,已经形成一套维护宗法制度的规则。这套规则是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格格不入的。先看“尊尊”。所谓“尊尊”,就是崇拜行政权力。而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发挥每个个人的创造性,而不迷信任何权威。这和“尊尊”服从一切尊长的要求是无法调和的。我们知道,造成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东部的128公路和硅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处加州南部的硅谷地区环境比较宽松随便、比较自由,而环波士顿的128公路地区则受到清教徒的影响,比较强调等级,环境比较死板。发明家喜欢前面一种环境,而不喜欢后一种环境,认为自己的个性受到压抑,感到他们的创造性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再说“亲亲”。在全球化的时代要跟全世界的人做生意;可是中国人在“亲亲”传统的影响下,往往圈子很小,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显然无法适应于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李光耀先生在这个题为“培育新加破的企业家文化”的演讲里指出,“世界已经发生变化”,新加坡也应当改变。我认为他的这些思考是很深刻的。
如果说儒家这套宗法规则不符合现代的需要,不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什么规则才能符合这种呢?那些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发展起来的国家提供的经验说明,就是建立现代的法治。现代的法治是用一套符合公认正义的法律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动。第一是规范政府的行为,第二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在这套法律规范之下,各就其位,既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又不至于相互侵权,弄得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