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发展自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根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化 发展 自觉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终生的螺旋式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角度,发展自觉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根源。幼儿教师不仅要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并善于把握自我、调节自我,而且需要主动创造性的发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来获得专业的真正实现。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70-80年代国际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并已日益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它不仅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有力保障,也是推动学校变革的关键。幼儿教师在当下教育改革实践的浪潮里,其专业发展同样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
全美幼教协会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履行适于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幼儿家庭建立积极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承认。教师专业化的实质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虽然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不同,说到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成功,要依赖于教师的自觉发展。
一、对幼儿教师专业化自觉发展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对待工作和事业,有的人充满热情、积极主动;有的人却马马虎虎、消极被动。这种态度上的差别,往往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密切相关。从一定角度看,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就在于是不是达到了自觉。从哲学意义上说,自觉同自发相对,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指人们正确认识并掌握一定客观规律后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现代西方哲学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意识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从不同的哲学家对意识的探讨来看,始终有一种精神贯穿于对人的意识的研究历史中,这种精神便是人的自觉。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艰难跋涉。在这个过程中,人是主体也是对象,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自身。随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越来越全面、深刻,人类就越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正如马克思说的:“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内在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觉地活动”,意指人的存在是一种发展的存在、不断超越的存在、主体性的存在。
从专业发展的层面来看,幼儿教师要想获得专业自觉的发展,就要能自觉地在对象上表征自我的本质力量。这里的本质力量就是幼儿教师的主体性,即每时每刻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教育过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并能够善于把握自我、调节自我,在实践中强化自我、超越旧的自我、创造新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自觉发展理解为教师个体意识到自身与外在环境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行动。美国幼教专家凯茨将专业化幼儿教师形象地比喻为: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想继续跟她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教师专业是具有浓厚个人特色和自觉性的专业。教师专业化的实质内涵是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必须将所有外在影响因素都内化为个人发展的动力,这样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发展自觉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根源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传统意义上,把教师被定位为“教书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却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大多数教师因此陷人了“教而不研”“教而不思”的怪圈,从而制约了自身修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新课程教学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些巨大的变化,教师是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迎接,还是消极、无奈地应付,关键是教师对教育改革的认识。教师只有认识到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挑战是时代赋予自己的机遇,并有投身于改革实践的意识和行动,才会产生投人教育变革的自觉,进而意识到这一变革的实现要通过改变教师自我才能实现。只有教师参与变革的自觉转化成自我更新的需要,变革才可能得到来自生命发展需要的内在、持续和强大的动力,得到变革主体自觉实践的支撑而最终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根源乃是教师的自觉发展,唯有教师的自觉变化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幼儿教师要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并善于把握自我、调节自我在发展的问题上,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是专业特征的体现。对于教育界来说,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也是教育专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教师专业自主中应包括教师自主性专业发展,亦即教师能够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较为强烈的自觉意识。这里所说的自觉意识,按照时间维度,其内容构成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叶澜教授认为,将这种发展自觉意识付诸行动时,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能够使教师的“已有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而且能够使“自觉意识到的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一方面要在认识自己专业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勾勒自己未来的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鲜明地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追求与行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体现,然而以往却未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和认识。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在职教育和培训,这种培训在解决学历达标、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改进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方面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有人把这种培训称为四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知识中心”,其设置的课程大多由培训机构自行设置,理论知识偏多、偏深,内容系统性较好,但不符合各地区、各幼儿园的教学实际,也不能针对每一幼儿教师自身情况因材施教,教育实效性较差。所以,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思想的培训,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而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地去理解教育,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体味元教育的问题。这可能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开端,而这个开端就是教师要有自主发展的自觉意识,在这个前提上,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调节、监控发展的方向并促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幼儿教师发展自觉需要主动创造性的发挥
从活动的角度看,幼儿教师发展自觉对自身专业化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幼儿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自主程度。人对活动的态度有三个层次:被动应答―自觉适应―主动创造。这三个等级发展层次是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主动创造是最高等级,与前两个等级最大差别在于,第三个层次活动的目的、任务是由活动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提出的,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对主体来说是带有一定的探索性与创造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态度不仅是自觉的,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为了实现自己提出的目标与任务,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研究手段、方法的合目的性、关注行为的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进一步的行动,而这是最富有发展性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