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学习与“应该自我”和谐相处(一)

学习与“应该自我”和谐相处(一)

详细内容

摘要:“应该自我”是关于“我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应该自我”的信念越强烈,个人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从而心理越容易失衡。日常生活中,人们许多心理压力都与“应该自我”有直接的联系,学习与应该自我和谐共处,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应该自我
  
  一、生活中的例子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受到“应该自我”的影响而导致内心失衡的例子有很多。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大庭广众下发言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和焦虑,对于不是十分自信的人来说,一般不大愿意主动发言,他们体验到的焦虑感就更强烈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般认为是他们太过于担忧自己表现的结果了,害怕表现不好影响别人对他们的评价而造成的。的确,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越是担心坏结果出现,就越容易联想到失败的情景,消极的联想引发了消极自我观念,自我观念越消极,就更强化了对坏结果的担心,因此容易更焦虑。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消极的自我概念引发了焦虑的产生,但其实,消极的自我概念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应该自我”,它才是焦虑产生的真正“元凶”。害怕他人不好的评价,其意思是说“我应该表现好”、“我应该受人喜欢”、“我不应该丢脸”……。“应该自我”的信念越强烈,个人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从而心理越容易失衡。
  再如,对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也是受“我应该考好”,“我不应该辜负××的期望”、“我一定不能失败”等信念影响,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焦虑不安的。细细去体味,你会发现,在我们做任何事时,内心总会有个“应该自我”的声音,不断鞭策、评价和议论我们,有时它被看成是理所应当的,又有时它隐藏得比较好,而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许多心理压力的形成都与“应该自我”有关,发现这一点,对我们平衡心理的失调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二、认识“应该自我”
  
  “应该自我”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是个新名词,它与“理想自我”一样,都是一个人自我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自我”是关于“我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如我应该受人尊重;我应该考试过关;我应该赚更多的钱,等等。
  应该自我(ought self)这个心理学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Freud的人格结构理论。Freud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其中“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最文明的部分,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它是依照社会的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来行事的。可以看出,超我包含有应该自我的内容。Freud还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一旦发生冲突,引起失调,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在当今心理学的研究中,正式开始对应该自我进行定义并系统研究的是Higgins(1987),他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焦虑相关的情绪,如忧虑和紧张。
  可见,应该自我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