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和谐社会与大学人文精神教育(一)

和谐社会与大学人文精神教育(一)

详细内容

[摘要]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注重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文章认为和谐社会需要公民人文精神的充实,公民人文精神的充实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大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文精神传播的主要阵地。因此,大学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其内在的品性,更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领导是关键,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是前提,构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是重点,营造浓厚的人文建设氛围是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等学校;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大学数量增多、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大学办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日益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高等教育探索的焦点。
  
  一、人文精神与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社会和谐的理念,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上。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倡导“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明确反对“唯GDP”的认识误区,“和谐社会”是上述一系列先进理念顺理成章的发展,也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目标。因此,到了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了更加突出的统揽全局的位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和谐的因素,如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人际关系冷漠、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所提出的要求还有差距,它决定了中国社会一步一步走向和谐的过程是漫长的,因此我们必须有若干精神支柱支撑我们的这一选择,并作为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在这些若干精神支柱中,“人文精神”是其中之一。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注重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其实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情趣、人格、理想、信仰和价值观,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人文精神直面做人,它只提供思维方向,不提出现成的答案。源自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是针对欧洲中世纪的神道主义、神本主义提出来的。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欧洲文艺复兴,重视继承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遗产,崇尚理性和探索自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直接导致了17、18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但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方式使人们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走过了头,低级趣味、急功近利、激烈竞争和冷酷无情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日益衰退,理想、信仰、伦理、道德,这些与人生的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基本社会规范正在趋于瓦解,这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发展的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人际关系冷漠、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格格不入,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相背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点:其一,市场经济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并不一定能达到“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平等”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目标,而这三者才是健康的人类发展模式;其二,只有当“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积极参与,成为社会发展的“行动主体”时,“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平等”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等“变化和发展”才能发生。因此,人文精神与社会和谐之间有着一种共生的关系。人类有了精神追求,就会更加重视和珍惜身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就会以和为贵;同样,人类为了社会和谐,就会对人的本身,尤其对人的精神充满了好奇,就要努力地对人的本身以及整个社会进行不懈的探索。
  
  二、大学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大学体现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
  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传播先进文化、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人才是今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大学要发挥这种独特作用,关键是看其能不能培养全面而合格的人才。而培养全面而合格的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一所正常大学生存的土壤,大学校园是最应该具备人文精神的地方,因此,高等教育不能将人文精神教育排斥在外而蜕变为仅仅是职业培训,这应成为大学实现自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独特功能的自觉追求。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院校注重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人文精神得不到足够重视,专业化被片面发展为“职业至上论”,人本身也被工具化、客体化了。其结果是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误导: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就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使得在一些大学生中,一方面知识限于专业和技能,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生活缺乏完整的认识,成为“经济的人”、“技能的人”,而非完整意义的人。另一方面,由于关怀生命本质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缺位,大学教育不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唤醒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德性的陶冶,缺乏独立判断、反思以及宽容等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使之急功近利、价值虚无。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出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某些盲点,使部分大学生难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大学对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变得极为迫切,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应成为大学自觉的追求。
  
  (二)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大学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方针,是贯穿和谐社会的红线,它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素质更加全面、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不能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为地割裂或分离,而要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和文化,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以育人为本,就是要求大学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出既有技术又有文化,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既会工作又懂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培养出的作为完整的人的学生,更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和品格来满足国家、企业、市场的需求,能够发掘开发新的市场,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开拓者,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大学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能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密切,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是扩展到增强学生对专业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要素、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国际人才标准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已经在向品行取向发展。近年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是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个人形象。这表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除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外,非专业性的人文素养等因素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一个只懂技术、而没有人文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最终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在这种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下,大学教育必须在满足学生就业的同时,更重视为他们的后续发展能力打下基础,进一步改革以往片面的功利化、工具化、专业化以及重训练、轻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相结合的新的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已成为大学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