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管窥(一)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管窥(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健词:课程改革 素质 高校 公体
  论文摘要:分析了现今高校公体教学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转变高校公体教学的思想、重构其教学模式、改革其考试办法的建议,这对健全素质结构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及其它学段体育教学的改革有一定意义。
  1现今高校的公体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及体育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丰富知识,聚蓄能力,形成习性的重要时期,其终身体育思想的构建和终身体育能力及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成熟于这一学段。现今我国高校的公体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浅泛、方向飘忽不定,学生学练盲目顺从、目标不清,注重技术方法学练、疏于文化思想熏陶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运动技术不精,理论基础不厚,锻炼思想模糊,致使不少学子跨出大学校门后,就“西装革履”于家与办公室之间,不再与体育运动沾边这种老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不利于英才长远的健康利益,不利于社会对具有健全素质结构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2现今高校公体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
  2.1转变教学思想
受多年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公体的教学以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归宿。这种教育思想,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曾起过巨大作用,对今后的体育教学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但在现今高速发展、变革的社会,它具有一定片面性,忽略了健全素质结构的培育,那种“军体课,,式的教学,有碍于当今“健康第一”的思潮陶行知先生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现今的全面素质教育观,更是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针。社会的发展,也较之以前赋予了“健康”更深更广泛的涵义,它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层次。“身体健康”的获得和延续,必须以终身锻炼的习惯,适合个性锻炼的方法和兴趣盎然的锻炼内容为基础,否则,无法持续;而“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根植,又必须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厚实的文化素养和永固的劳动素质为条件,否则,无法获得。鉴于此,现今高校公体前教育观,要从“增强体质”转变到“健康第一”的思想上来,这样才能合于社会发展的节拍,与时俱进。
  2.2重构教学模式
现今我国高校公体教学,男女生混合上课及两三班合一再分男班女班上课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熬中药”式的教学模式,疏忽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时,学生“身顺而心违”,“强应”着学练,更有甚者以“翘嘴,跺脚、甩袖”抗争,何其苦哉!如此模式的教学,岂有效果?又何谈张扬学生的个性?再则,教学内容泛化,这几次课学篮球、下几次课习排球,后几次课练健美操,似乎教学内容充实,涉猎广泛,学练全面,殊不知如“猴子抱西瓜”,最终一无所得,一事无成。“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是各项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鉴于此,现今高校公体教学,应将同一上课时段的学生集中,按其体育能力的高低、个性发展的需要,由学生自主择项,分班分项教学,将某一运动项目,从技术、理论到健身方法、思想,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其全过程以一学年为期,这就要求教务部门,在一学年内,应将全校同一年级学生的公体课,排在一固定时间上课不变,以保证教学目的的达到和“健康第一”思想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