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短篇作品>由农民想到的“笨拙”

由农民想到的“笨拙”

详细内容

通常人们对于聪明的定义,大多是以笨拙为对象的一种感知评判。这种评判在笨拙者眼里看来,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一种褒扬,就聪明者的聪明而言,也实在是于事无补亡羊补牢。聪明者并不因为自己获得了聪明的认可就更加的变得聪明起来,笨拙者也并不因为自己的笨拙而越发的笨拙下去,从现象本身来讲,这样的评判就极其荒谬,极其想当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其农民之多及其所占比例之大可以想象,而聪明者在没有任何标准对照的情况下,首当其冲便已选择了农民作为笨拙之蓝本,由此,笨拙者的划分就逐渐锁定在农民生存的那片天地之上,于是乎“乡巴佬!”、“老农民!”、“农秆子”这样一些特定名词,也就逐步形成了“笨拙者”们的代言词了。

  我们且看一无是处的笨拙者们究竟是怎样的个笨拙法。事实上笨拙者们做事是不怎么聪明的,但在劳动中,他们的确创造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我们从无数个严寒酷暑的日子里可以看出,他们所面对的辛苦程度远在我们之上。每当天空里出现了亮光的那一刻,从床上爬起来的是农民,为了那一日三餐起早贪黑的,还是农民。事实上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锻炼,也根本没有什么休闲,毕竟忙碌是他们生存的法宝,所以他们就自愿干到天黑。原本一个白天就做不了多少活路的农民,对于他们手头的日子却是十分珍惜的,其实他们更加珍惜的是那片田地里生产出来的每一粒大米每一粒粮食的收获。在这收获的过程中,喜悦还得要凭借着老天爷的怜悯与同情才能获得,否则他们的辛勤将会毁于一旦。也就是说,他们的丰收并不等于日子已经富足了,这还得要到市场上去转换,还得要驮进市场上去变通。在市场上,他们为了那一毛两毛丢尽了颜面,为了那一毛两毛磨破了嘴皮。而在世人眼里,不讨价的农民自然是笨拙的,讨了价的农民就更是笨拙。粮食转换不来油盐酱醋,这本身就是笨拙的一种具体体现。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日子聪明者能吃得消几回?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民怎样才能聪明!

  农民扎根于土地便依赖于土地。于是乎土地便成了农民的财富成了农民的本钱。他们每天的工作除了在土地上耕耘还是在土地上耕耘,至从他们获得了愚昧的概念之后,他们对于文化已然产生了畏惧。在他们眼里文化可以是天上的星星,因而他们对星星只是望而生叹;有时候文化在他们眼里又变成了酸酸甜甜的梅子,于是他们又望梅而止渴。渐渐他们对文化失却了兴趣,失却了动力,导致这一原因也并非他们的过错,在他们思维的逻辑里头,有文化和没文化结果大体都是一样,都还得去耕种土地,还得去靠土地吃饭。这个不争的事实形成了他们固有的生存理念,也是他们打发日子的唯一做法。他们不管这些做法的对与错,只求日子过得塌实。虽然他们的目光很短浅,虽然他们确实也没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去苦读寒窗,所以才导致了他们一代接着一代的笨拙下去,一代接着一代的不可能聪明起来。这样,对于聪明者来说才开始有了本钱,才开始有了对笨拙不屑一顾的蔑视,以至于在一些书本里才开始有了对笨拙者知识匮乏的描述,有了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概括。原本字体的大小是无碍于人们的认读的,但是笨拙者识不得字从根本上也就长不了多广的见识,没见识自然是要影响他们说话的层次与分量的。因此他们就越发看不清这世道的方向,在内心里他们很想去商海里折腾,但又苦于衣袋里没有更多的本钱,日子也就无缘无故的遭到奚落,岁月也就无缘无故的遭到暗算,满心里就盛着一个窝囊,盛着一股发了酵的无名的火气。当这些火气儿一股脑往眼里冒时,滚出来的却又变成了一些雨滴,那雨滴立时便扑簌蔌地往脸颊上淌着,扑簌蔌地往心底里咽着。你道这农民怎能不笨拙?!

  农民因为笨拙,渐而对聪明者的行为产生了好奇,聪明者之所以聪明,亦在于他们与农民比较起来占了那么一点优势的条件罢了,原本在骨子眼里聪明者也属笨拙的范畴的,但是,聪明者似乎能在一夜间跃入聪明者的行列,也因此他们的言谈和举止一跃而跨入了“聪明者”圈定的那某个高度。即便从事体的大小或从事态的大小来看,聪明者的聪明决不比笨拙者好到哪儿去,但是他们却非要建立在笨拙者的基础上去心理方才能平衡,否则,聪明者每天焦渴的心态就会陡然蜕化而进入笨拙者的范畴,恰恰这样的现象于笨拙者又是不相适宜的。事实上笨拙者从根本上就做不来那些事体,又哪里讨得来世人的欢欣?

  世间大凡聪明者,通常都是很会动脑筋的,聪明者动的脑筋比起笨拙者来,从根本上是有了质的区别。一般情况下聪明者是不屑做事的,但有时也喜欢做一点,做一点的目的也不是表率,而是一种兴趣的使然,这样笨拙者就以为他们真能做事了,殊不知那兴趣竟是一时的,持续不到聪明者的人生里去。要知道,事情做好了是见者有份,倘是事情做砸了,责任就只能归结到做事者身上,谁叫你去这么做呢?当然,笨拙者不会有这样的心计,思想都比较单一,比较纯洁,脑子里终日盘算的,则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是效率的提高而不是过程的复杂,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恰恰又是笨拙者的笨拙之举。理由是笨拙者忘却了对世人的微笑,忘却了对世人的恭维。尽管聪明者在工作上表现出多元的笨拙样式,以至于简单的一些事体都不能完成,最后就干脆悠着,干脆闲着,显示着聪明者游刃有余的极端聪明!

  聪明者到底是聪明的,人前人后皆能显示着惊人的“才智”,绝对鹤立于笨拙者之鸡群。尽管笨拙与糊涂不能等同,但却也有着某些相似的元素,窃以为板桥先生“难得糊涂”之意为:糊涂者,乃聪明也。遂而将糊涂改成笨拙便是,笨拙者,乃聪明也。要知道,世间真正的聪明者,大体是不少的,惟有“笨拙”者,恐怕就不多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