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学案

溶解度学案

详细内容

9.2 溶解度
课前预习学案
知识回顾:
1、浓溶液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是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填“一定”或“不一定”)
2、现有一瓶饱和的石灰水,若使它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 。若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又可采取的方法是 ,
因此只有指明 和 时,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夏天人们喜欢喝的碳酸饮料、啤酒等,打开瓶盖后,它内部的压强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自主学习: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 ,单位是 。
2、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溶解度/g(20℃)一般称为
< 0.01
0.01 ~1
1 ~ 10
> 10
3、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 。应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 。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 ,用横坐标表示 。
4、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 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 。
5、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 和一定 时,
气体溶解在 里,达到 时的 。

课中实施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绘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会查阅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固态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固态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知]:
在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为什么硝酸钾要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而石灰水却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呢?
[新知探究]: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在理解溶解度时要紧紧抓住下列其四要素,这四要素间缺一不可。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2)标准:在溶剂里
(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或形成饱和溶液) (4)单位:克
2、意义: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克数或物质在此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最多所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如20℃NaCl的溶解度是36 g。它的意义是:

3、影响因素:只与温度这一外在因素有关
基础练习: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 
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
C.20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
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2、20℃时KCl的溶解度是34g,现将20gKCl溶于20℃的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溶液的质量为
二、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绘制
根据课本表9-1,请同学们任选一种物质,绘制它的溶解度曲线。
曲线上的点表示: 线表示:
讨论与思考:从图9―12和图9―13的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如 _;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_______;
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 __,如_________。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判断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2)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3)通过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来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4)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5)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有关的计算等。
基础练习: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回答:
①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②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是
③a点表示的含义是
④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由t3℃降到t1℃时,析出溶质的质量最大的是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三、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交流与讨论:1、夏天打开汽水盖时,为什么有大量气泡冒出?
2、喝汽水后,为什么会打嗝?
结论: 和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大小, 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检测反馈]:1、下列因素:①温度 ②固体物质的种类 ③水的质量 ④ 固体物质的颗粒大小 ⑤压强,其中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有(   )
A.①⑤ B.①②⑤ C.①② D.③④⑤
2、t℃时,18g硝酸钾全部溶于水形成68g饱和溶液,则t℃时硝酸钾的解度是
3、左图时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
B、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
的升高而

课后拓展学案
1、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在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溶质:溶剂=1:5 B、溶液:溶剂=5:6
C、溶剂:溶质=6:5 D、溶液:溶质=6:1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使溶质是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 、增大压强 B、加入溶液 C、升高温度 D、加入溶质
3、25 ℃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5 g A物质,6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10 g B物质,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 )
A 、A>B B 、 A=B C 、A

4.(2012山东聊城)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答案:B
5.(2012年广东广州)下图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20℃时向lOOg水中加入30g氯化钠,所得溶液
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将上述溶液蒸发掉50g水后恢复到20℃,析出的固体质量是______g
(2)向A、B两个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分别配成60℃的氯化钠和碳酸钠饱和溶液,再冷却到10℃,________(填“A”或“B”)烧杯中析出固体较多。
【答案】(1)饱和;12; (2)B;

6.(2012年江苏连云港)右图为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水的密度约为1g/cm3)。
⑴20℃时,KNO3的溶解度是 ▲ g,以下实验中:


x、y、z中为饱和溶液的是 ▲ 。
⑵若使NaCl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
是 ▲ 或 ▲ 。
⑶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提纯的步骤是:加水溶解、 ▲ 、 ▲ ,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 (1)31.6 Y (2)蒸发溶剂至饱和 加NaCl固体至不再溶解 (3)蒸发浓缩 降温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