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导学案(2013年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导学案(2013年北师大版)

详细内容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授课班级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课型新授课课题§5.1.1 位置的确定(1)
备课组长审核签名教研组长审核签名
学习目标:1、明确 确定位置 的必要性。
2、在给定的网格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同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会用方位角加距离表示位置。
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感知)
1、今天你回家,家人问你在班级中的座位,你会怎么说?
2、去电影院看电影需买票,如果你买的票是10排12号,在电影院如何找到这个位置呢?

3、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4、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5,6)表示什么含义?
二、合作探究(理解)
1、探究学习
议一议
(1)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2)在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2、师生研讨
完成例1的讨论学习。

3、小组讨论完成议一议。

4、小结:在生活中,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有 种方法,一种是 ,例如 ;另一种是 ,例如 。
三、轻松尝试(运用)
1、如图1所示,如果点A的位 置记为(1,1),点B的位置记为(1,3),那么点C的位置记为( , ),点 E的位置记为( , ),点G的位置记为( , ),(5,4)表示点 ,在图上标出表示(2,4)的点。
2、张坚在某市动物园大门中看到这个动物园的平面示意图(如图3),试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如下问题:(注:A表示驼鸟峰,B表示猴山,C表示百鸟园,D表示熊猫馆,E表示大门。)
(1)熊猫馆D位于园门E的北偏东 的方向上,到园门的图上距离为 ,实际距离为 。
(2)百鸟园在大门的北偏东 的方向上,驼鸟峰在大门的南偏东 的方向上,到大门的图上距离约为 ,实际距离为 。
比例尺1:10000

四、拓展延伸(提高)
1、如图2所示,图书馆在大门的北偏东 方向,
距离 处;操场在大门北偏西 度方向,
距离 处,车站在大门的 方向,距离 处。

五、收获盘点(升华)
六、当堂检测(达标)
1、下列数据不能确定物体位置的是( )
A、4行5列 B、北偏东30度
C、希望路25号 D、东经118度,北纬40度
2、海事救灾船前去求援某海域失火轮,需要确定( )
A、方位 B、距离 C、失火原因 D、方位和距离
3、若小明家在学校的北偏东60度的方向,距离学校3000米,则学校在小明家的 方向 米。
七、课外作业(巩固)
1、必做题:①整理导学案并完成下一节课导学案中的预习案。
②完成《优化设计》中的本节内容。
2、思考题:
学 习反思:

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授课班级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课型新授课课题§5.1.2 位置的确定(2)
备课组长审核签名教研组长审核签名
学习目标:1、体会极坐标和直角坐标思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3、通过运用位置确定的方法解决实际 问题,体验到数学与人类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感知)
1、平面上 确定物体的位置有多种方法,但基本都需要 个数据,空间 中确定物体的位置都需要 个数 据。
2、如果我们把教室右前方的第一个同学看作第一排第一列,记作(1,1),那么第七排第三列可记作 。
3、阅读课文后完成,如图1,若用(0,0)表示点A(1,0)表示点B(1,2)表示点F。按照这个规律该如何表示其它点的位置。

二、合作探究(理解)
1、探究学习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147页的做一做,如果用(0,0)表示点A的位置,用(2,1)表示点B的位置,那么
(1)图○1中五角星五个顶点的位 置如何表示?

(2)图○2中五枚黑棋子的位置如何表示?

(3)图○2中( 6,1),(10,8)位置上的棋子分别是哪一枚?在书上图中用字母表示出来。

2、师生研讨
完成例2的讨论学习。

3、想一想,上例中,分别是通过何种方式表示一物体的位置呢?仅有一个数据,能准确确定教学楼的位置吗?


三、轻松尝试(运用)
完成课本做一做及随堂练习。

四、拓展延伸(提高)
完成课本习题第5题

五、收获盘点(升华)
六、当堂检测(达标)
1、如果将教室里的第5行,第3列的座位表示成(5, 3),那么第2行,第5列的座位表示为 。
2、下列数据不能确定物体位置的是( )
A、2楼3号 B、南偏西300 C、解放路28号 D、东经1120,北纬530
3、甲看乙的方向为北偏东300,那么乙看甲的方向是( )
A、北偏东600 B、南偏东600 C、南偏东300 D、南偏西300
七、课外作业(巩固)
1、必做题:①整理导学案并完成下一节课导学案中的预习案。
②完成《优化设计》中的本节内容。
2、思考题:
学习反思: